横小首页
联系横小
 
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专题网站>>新教育实验>>书海拾贝>>美文推荐>>文章内容
曹衍清:正视教育的“功利”
发布日期:2013年11月12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现代校…      来源:转


办学感言:
  教育是否具有功利性?我认为教育的功利性既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必然。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功利,即使是道德行为,其目的也是实施者为了对自己有功有德、同时于受施者有利有益。所以,教育同样不能拒绝其“功利性”。
  需要分析和区别的是——教育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功利性”?教育应该追求谁的“功利”?
  在我看来,教育所追求的功利的本质应该是让教育的受施者——广大学生受益(虽然在学生受益的同时,教育的实施者完全也可以受益)。但现实的情形往往本末倒置,或者置本于不顾,将教育的“功利性”个人化、世俗化,这显然不是教育“功利性”的正常体现。
  正本清源,教育“功利”的“本”和“源”在于学生,在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对学生而言,教育的“功利”体现在他们的升学、心理、情感、智力、能力等方面。
  在新课程改革逐步推广、素质教育逐渐深入的大背景下,仍然还有诸多不和谐的音符在干扰着主旋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不和谐的音符不但包含着传统的、保守的因素,同时也有不少看似积极的、革命的因素。在教育的“功利性”问题上,这种看似积极、革命其实却违背教育原理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忽略甚至否定教育的“功利性”,教育的理想主义盛行,脱离社会现实;二是少数人将教育当成个人或单位的“名利场”,将教育的功利较多地指向教育的实施者而非最广大的学生。因此,出现了许多弄虚作假、虚张声势、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形。
  社会总在发展,教育总要进步,对此我们始终充满信心。应当看到,在我国许多地区和学校,不少有识之士已经关注到教育真正的“功利性”的问题,教育的价值观逐渐走向‘本”和“源”。在我工作的深圳,这种变化令人欣喜。历经30年发展、走到关键节点的特区教育,近些年来在追求学生的“功利”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城市的发展既要依靠人的发展.,更要促进人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就是教育的“功利”所在。
  且看深圳教育的“功利”是怎样的:
  关于教育均衡发展,“以公办学校为主保障义务教育学位供给,提升民办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深圳下一代提供公平、优质义务教育,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此“功利”在于为更多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关于特色办学,“在保证基本教育质量基础上发展办学特色,形成多样的办学类型和风格,建立多元的教育评估评价标准,以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此“功利”在于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
  关于成长教育,“制定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行动计划’,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此“功利”在于保障学生的健全发展。
  实实在在的“功利”,旨在学生踏踏实实的“发展”。教育需要这样的“功利”。少一些口号,多一些探索;少一些理念,多一些实践;少一分个人的功利,多一分学生的“功利”。务实,这是去除当前素质教育浮躁症之亟需。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