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新教育工作总结
本学期的新教育实验继续围绕最初确定研究版块即“书香校园的创建”开展工作,在原先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按学期初制定的计划,有条不紊地完成了预期的目标。
一、更好地创设浓郁的书香环境。
在创设环境方面,主要讲两点。
一是班级图书角的建设。
班级图书角的建设工作在我们学校已经有好几年的历史,已经成为一项常规工作,也是创建书香校园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措施。本学期这一项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图书馆借阅方式,把图书馆的借阅和班级图书角结合起来,以班级为单位向图书馆借书,一次五本。不仅解决了一向以来图书馆借书难这个无法解决的难题,而且为班级图书角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使得班级图书更为充足。一学期下来,这些图书在很多班级得到了充分的借阅。放学前归还时归还率也非常高,个别班有少数丢失则按书原价以别的书代替。
关于班级图书角今后的建设,有2点思考。一是最好能趁这次校庆班级布置重新规划的契机,改变目前把图书摆在转柜的陈列方式。这种方式已经限制了班级图书角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在检查过后,有一些班级的很多时候图书都被成堆的作业本掩藏在后面,凌乱不堪。如果能改造成小型书柜的形式,不仅美观,在这方面能开展的有效活动相信也可以更多。
二是经典晨诵的继续。本学期一开学就对负责经典晨诵领诵的教师进行了明确,一学期下来,老师们都能按时打开播音器,让我们的校园回荡起老师和学生们朗朗的诵读声。这项工作中本学期的创新举措是教科室组织对各班每天的晨诵情况进行了检查,一周下来把情况汇总并公布在校园网上。一学期下来起到了很明显的效果,有效地改善了以往老师在这边读,教室里却还在各行其事的状况。
二、学生特色活动系统化。
关于新教育方面开展的学生特色活动讲三点。
一是“中外名著大讲堂”的开讲。本学期我们分高、中、低三个年段,分别邀请了仇晓韵、王燕丹、刘芬三位老师做了主讲。仇老师在我校是一位资深读书人,她主讲的《城南旧事》为学生缓缓打开了一幅民国时期的风情水墨画,激发起很多同学阅读和观影的欲望。王、刘两位老师夹带着一股年轻人的清新之风,给同学们带来了风靡海外的《苹果树上的外婆》、《不一样的卡梅拉》。三次讲座如果你去聆听过,一定会感叹,我们学校的老师还是很有读书人的
今后我们将把这项活动持续下去,让更多的老师,年长的、年轻的都能和我们的学生一起来品味名著。思考有两个:一是学生的参与面由于条件的限制还是很窄。二是活动时,不仅要学生参与,也要让新教育实验的老师们都来参与。
二是“故事宣讲团”的活动。由于学校各项活动较多,这学期故事宣讲团的活动只举行了一次。采用了从高到中,从中到低,班对班的形式。每个班都有三位队员宣讲三个不同主题的故事,分别是:爱、助人、环保,主题是永恒的,用故事的形式讲出,春风化雨,不仅给广大学生思想的洗礼,还锻炼了故事宣讲团的同学的演讲能力。
三是“故事妈妈进校园”活动。这学期故事妈妈进校园没有按计划开展活动。在计划之前,我在杨校长的指导下完成了一个拟由家校合力的“读书会”项目设计。不管这个项目会怎么样,它本身的内容非常有实践的意义,也能促使我们一直开展的“故事妈妈进校园”不再停留在原来简单的讲讲故事的基础上,而是能更上一个台阶,更系统更有影响力。下学期该项目的展开将是我们新教育实验工作的一个重点。具体的操作项目上都有,这里就不多讲了。
其他的活动如读书笔记撰写的讲座以及六一旧书跳蚤市场等活动这里就不一一细表。
三、教师读书活动。
本学期教师的读书活动仍按常规进行。有一个创新的举措是尝试进行了一次网上读书沙龙活动。实践下来效果良好。教科室在读书论坛推荐了一篇文章,老师们在文章后纷纷发表了阅读感悟。我上去的时候前面已经有好几页了,我细细阅读了文章,然后阅读了老师们的感悟,有许多都非常有价值,能够激发共鸣,激发表达的欲望。这种形式我们将继续采用并发扬光大。
四、评优工作。按照计划,本学期是一个学年的结束时期。对一学年来的工作进行总结、梳理、奖惩是非常有必要的。借着六月表彰月的暖暖夏风,我们对一年来在活动中涌现出来优秀的学生、教师以及班级进行了表彰。评选公平公正,有条例可循,虽然不是什么有档次的荣誉,也算是对工作的一种肯定。
五、最后要谈的是本学期我做的最不好的工作,也就是宣传工作。新教育实验工作由于它本身的一些特性,其实特别需要宣传。我本来愿想着在原来的基础上能更进一步,但偏偏事与愿违,反而还不如原先,每每想起就非常惭愧。所以我想暑假里还是要注重学习,自从评上职称以后,就非常得懈怠,希望今后能改变这种状态,找到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