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题研究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横山桥中心小学创建德育特色学校工作总结
横山桥中心小学的德育工作有着辉煌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曾经获得过很多的殊荣。第一轮学校三年主动发展时期,我们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进行了整体的架构,明确提出:“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多年来,心理健康教育是我校的德育特色,《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教育的创新研究》是我校的主课题。我校坚持以课题研究为引领,结合农村小学的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之中,不断探索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几年来,我校在课题研究中不断探索,形成了一条富有校本特色的“绿色心理健康教育之路”,即环境引路、活动开路、咨询铺路、科研兴路。
下面,我就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为重点,介绍我校的德育工作特色。
[实施背景]
当今中国,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进程中,鲜明地暴露出我们整个民族人文底蕴的不足,公民道德素质整体较低,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严重滑坡,尤其是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种种弊端。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数字表明:15%的小学生有厌学心理;42%的小学生心理脆弱,抗挫能力差;33%的小学生情绪波动大;15%的小学生存在着交往上的障碍,缺乏责任意识和合作精神;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娇生惯养,致使其依赖性强,不会劳动,不会自理,缺乏自立意识和生存能力。再则,我镇经济条件比较优越,吸引了大量的新市民。据调查显示,有50%以上的学生都来自于新市民家庭。这种现状,成了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棘手难题,引起了我们的深思和警醒。
这些问题的凸现,给社会、学校以及家庭敲响了警钟,特别是学校教育,应把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列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责任――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
我校早在2002年时就意识到了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认识到只有解决了心理问题,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成长,并着手《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和方法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绿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之路,即环境引路、活动开路、咨询铺路、科研兴路。之后,于2006年又启动了新一轮省级心理课题《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教育的创新研究》的研究工作。于2006年7月确定为省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并正式立项,2007年通过中期评估。
在课题科研的带动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步在德育工作中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更彰显出我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的魅力。
[实施阶段]
自2006年以来,我们一边探索,一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七个阶段:
一.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创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净化学生心灵。
我校一贯十分注重“环境育人”,舒适、优美、宁静、整洁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和和谐的校园文化,对生活于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是一种无言的教育,“红领巾文明监督岗”是校园的一道风景。一群精明能干的小督察在值日老师的带领下,每天在校园里巡回检查,就同学们佩戴红领巾、胸卡,两操、用餐、课间纪律、校园清洁卫生等情况进行检查记载,一月一总结,按得分多少排序,评选出优胜班级,授予“流动红旗”。这一传统的做法有利于学生形成自我管理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特别是创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是我校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尝试。我们要求每个班级都要有一个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并从环境布置、制度建设、计划措施等方面加以体现。有的班学生缺乏自信心,班主任就以“增强自信”为主题特色;有的班同学经常发生矛盾,班主任就以“学会宽容”为主题特色;高年级有的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我快是中学生了”青春期主题特色教育等。班级的布置也根据各班的教育特色布置,“学习标兵”、“心情树”、“智多星”、“个人宣言”等动态性栏目,有利于每天老师从这里的心情符中及时了解孩子们的情绪,走进孩子的心灵;孩子们也可以在这里放飞心情,张扬自己的个性。许多班级还根据学生实际,确定自己的班风,并落实到日常的工作之中,于是,每一个教室都成了一方小小的乐园,每一块墙壁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潜心开发实施校本课程《心海扬帆》,完善心育教材体系,滋养学生心灵。
为推动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我们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作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渠道。因此我校一至六年级班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每两周一节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和训练。
《心海扬帆》是我们自主开发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这套教材以“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交往”三个板块来呈现,涉及到学习辅导、人际交往辅导,人格辅导,情绪情感训练,意志力培养,耐挫力培养,青春期辅导等各个方面,其中比较突出了快乐学习这一方面的辅导,这是基于学校是学习活动的主阵地这一基本认识定位。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呈现不同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既有相似的连续性,又呈现出不同特点,按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分成低、中、高三个年龄段,校本课程辅导内容相对于年龄段,对应地分为低、中、高三段,“快乐学习,快乐交往,快乐生活”这三个板块的内容在不同的年段反复出现,螺旋上升。每个年段各设置20课时,三段共计开发60个课时。
在校本课程教学的实验阶段,我们每学期都组织全体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分年级段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公开教学、研讨,以便进一步论证我们的校本课程的科学性、合理性。相信通过我们的反复实践、研究、反思,《心海扬帆》这套教材将会逐步完善,成为我校一块重要的、具有特色的课程资源。
每学期,我们都开展心理课的研讨活动。实验老师都紧紧围绕校本教材,执教了多堂研究课,为校本课程的全面推开提供了教学的模本。其中任亚娟老师执教的《拖拖拉拉害处大》,指导学生认识了学习中拖拉的危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徐振红执教的《我和快乐交朋友》、蒋红莉执教的《与父母做朋友》则让学生敞开心扉,感受生活中交往的快乐,朱晓红执教的《与快乐同行》一课,学生畅述自己内心的烦恼,由师生共同探寻巧妙的消除烦恼的良方。课堂上,悠扬的音乐缓缓流淌,师生的交流其乐融融,由此开启了学生的心灵之窗。通过开展《心海扬帆》教学设计比赛,形成了一系列比较优秀的教案,供广大心理教师借鉴。
三.构建绿色的学科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心理素质。
在着力抓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同时,我们还在各门学科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要求教师们主要做到以下六点要求:一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尊重、鼓励的氛围中实现师生互动;二是营造宽松的课堂心理氛围,让学生放开自我、展示真我;三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四是积极开展师生的交流互动合作,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五是教材教法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学好每一门功课;六是积极的自我评价。围绕上述六点要求,各课教师确立渗透切入点,并在“合作探究”上加以突破,真正把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阵地。
再者,从教材内容看,各科内容都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例如,语文、品德课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塑造高贵优雅的品质;数学、自然可以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美术、音乐可利用特有的旋律、线条、色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体育课可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培养学生竞争、拼搏、进取的精神。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例如是宝华老师执教的《厄运打不跨的信念》一文时,扣住文眼“信念”一词,循文学文,通过指导学生解读一组有生命的数据去了解谈迁编史的艰辛,通过拓展谈迁遭受厄运时的语言去体悟他信念的坚定,通过品读谈迁重编明史的举动想象他呕心沥血的劳顿岁月。在师生入情入境地朗读体悟过程中,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谈迁那百折不挠的顽强信念,坚韧不拔的人格魅力深深震撼了学生的心灵。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心育活动,锻炼学生的才干,陶冶学生情操。
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只注重学科课程,而忽视活动课程,家长和学校看重的只是“分、分、分”,而对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等不够重视。其实,学生的心理素质更能体现他们的综合素质,比考得高分要宝贵得多。因此,开发合理有趣的心育活动和游戏,来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愉悦身心,让他们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情境中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进而优化学生的心理素养是我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条路径。
在“手拉手,向前走”活动中,我们特意将外向型的学生与内向型的学生牵手,使内向型的学生在好友的感染下,向“外向型”转化;在小发明、小创造科技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探究参与意识;我们还设计了远足、登山、障碍跑等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适度的挫折情境,渗透“耐挫折”教育;崔庆友老师给一年级小朋友上的体育课——障碍换物,就充分体现了一年级小朋友不畏困难、战胜困难、精诚合作、团结向上的良好精神面貌;在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学生自评、组评,使学生自我检查,改变不良习惯,增强自我意识;在三八妇女节时,我们开展了“童心大感恩”亲子对白活动,有的学生将浓浓的亲情化作创作的激情,用灵巧的双手制作了无数精美的贺卡,写上感谢与祝福的信送给伟大的母亲,有的亲自给妈妈洗脚、泡茶、分担家务,博妈妈一笑……通过这次感恩教育,让学生更亲近了父母,理解了父母,懂得了知恩图报,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六⑷中队举办的《Happy Happy Little younger》主题活动,通过精彩纷呈的文娱表演,探讨了小小少年抛开心中烦恼的四条妙方,给“为赋新辞强说愁”的少年朋友指点了迷津;当然还有《诚信在心中》“小小传声筒”游戏、“自我形象”设计大赛、“横小金话筒主持人”大赛、“我能行”大队委竞选活动、“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等,都让学生在校园中充分地展示真我的风采,既锻炼了才干,又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
我校将心育与活动相结合,使我们看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而适合孩子特点的快乐有趣的游戏、活动更能使孩子们受到良好的心理品质的熏陶。
五.实施多途径的心理辅导,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增强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其中最主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我们主要采取的方法有:
1.开放“心灵小屋”
这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活动。个别心理咨询专业性比较强,没有经过一定的学习和培训的教师很难胜任该项工作。学校挑选这方面有专长的吴凤芹老师担任学校的个别咨询工作。我们有个别致的“心灵小屋”,它是学生的知心家园,定期开放。“心灵小屋”里放有图书、玩具、沙发、电脑等等,地上铺的是动物拼图地毯,墙上挂的是大幅的笑脸图片,这样的布置都是为了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活动空间,能打消来访学生的戒备心理和抵触情绪,使他们敞开心扉,尽情诉说自己的烦恼,从而进行优化心理素质。
“心灵小屋”里隔有一间“悄悄话室”,这是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交谈、咨询的地方。墙壁上贴有“把你的烦恼告诉我,一个烦恼成半个”,“把你的欢乐告诉我,一份欢乐成两份”。交谈时,看到对面墙上的话时,就无形当中消除了紧张的心理,产生了一种亲切感,达到了畅所欲言的目的。室内铺着五颜六色的海绵地毯,没有桌椅,大家席地而坐,平等而亲密,实现了零距离的沟通。使他们在离开“心灵小屋”时,感到丢掉了思想包袱,心情特别开心。
为了使心理咨询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就采用主动与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生家长联系,到学生中去了解对一问题些学生发一张“心灵小屋欢迎您的到来”的设计精美的请柬,约学生来“心灵小屋”谈心交流,进行心理辅导。这就由以前“守株待兔”的工作方式改为发主动出击的方法,学生们以得到“心灵小屋”的请柬为荣,接到请柬的学生特别高兴,来了以后能畅所欲言,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内向寡言的女孩徐英子,终于敢在大众人面前高声发表自己的看法了;失去母爱后一直愁眉不展的是灵芝,得了同学和老师的无私帮助,走出了自卑的阴影,也将笑言常常挂在了脸上。陈晶津同学因为脑瘫走路困难多次求学无门,周月萍校长知道后主动接纳了她,并在学校铺设了残疾通道,安排在充满爱心的杨冬妹老师的班上,杨老师和她的爱心小队的同学们无微不在至地照顾陈晶津,上厕所、送饭、讲故事……陈晶津在横小快乐地成长,找回了应有的自信,享受着童年的幸福,她还被评为“武进区五彩杯好少年”呢!陈晶津的事迹被拍摄成《关爱生命,健康成长》的专题片,还获得全国银奖!
2.沟通“心灵的虹”
我们在“心灵小屋”门口右边挂有“知心姐姐信箱”。这是让学生用写信的方式倾诉烦恼的地方。为了发挥“知心姐姐信箱”的作用,学校领导在全校联合晨会上向学生讲清了心理咨询遵循的原则,使全体学生明白“知心姐姐信箱”是:学生把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不称心的事;心里烦躁时,遇到困难自己无法解决,不知所措时;遭到同学和老师的批评和指责,心里有怨气时,把想说的话、想吐的怨气、想问的问题……都写在信上,由知心姐姐及时在红领巾广播的“七彩心灵桥”中答复。并且,知心姐姐会严格替大家保密。针对一些典型的、共性的心理问题,学校的“红领巾广播”中的“七彩心灵桥”栏目会面向全体学生作心理辅导。三年来“知心姐姐信箱”为800多位学生排忧解难,答复信件1000多封。知心姐姐信箱对涉及家庭例如家庭矛盾、家长的过高期望给孩子的心理压力这些问题,能及时与家长联系,对家长进行劝导,在好多个案中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心理老师根据不同的信件内容进行一一答复,使学生满意,关键是学生有了可以倾诉的地方,心理困惑得到了及时的宣泄。许多学生通过信件的往来,感到自己比原来轻松、快活和自信。心理咨询架起了老师、学生、家长心灵之桥,增强了学生信赖感。现在来信的内容已经不再全是烦恼、伤心和痛苦,学生还把自己的喜悦,在学习中获得的成功也告诉心理老师,希望老师能和他一起分享。有好多已经进入中学的学生,遇到新的心理困惑,还写信给心理老师,倾诉心声。心理咨询成为我校德育工作的窗口,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及良好个性的形成。
我们把这些在心灵小屋进行的面对面访谈和促膝笔谈的案例选出一些编成《心理访谈》。
3.发挥“小咨询员”作用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渐渐变得“神秘”起来:有事愿意与同学商量,有什么心理话愿意向朋友倾吐。针对这一现实,我们就开始注意发动学生互动互助,成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心育志愿队”,聘请心理素质好,品学兼优,在班级中有威望,乐于助人的学生担任“小咨询员”,由学校心理老师对他们进行培训,然后在班级中开展工作。哪个同学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绪低落,或同学之间闹矛盾,他们就主动找其谈心,帮助解决问题。这样一来,让学生们在一起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培养他们遇到问题自我解决的能力,使他们在将来充满竞争的社会中,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能克服,都能用自我激励法,自我疏导法,自我转移法等来调整自己的心理,确实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为早日完善人格奠定良好的基础。
4.“心灵物语”BBS,畅所欲言
顺应时代潮流,我们在校园网上开设了“心灵物语”论坛,学生可随时登陆论坛发表心情帖子,由学校的知心姐姐和热心老师及时回复,开导学生,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指点迷津。当然,学生之间也可互相交流、启发。相信,这一个师生互动的访谈空间,一定会越来越红火。
5.《个案》追踪,探索规律
学生由于年龄特征的关系,他们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往往不可能只通过一两次的谈话或疏导就彻底解决了,思想观念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为他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之中,思想上、心理上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波动、反复,所以心理咨询、辅导要坚持长期追踪随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将部分典型学生的动态变化一点一滴都悄悄记录在《学生心理个案档案》里,有了进步就及时表扬鼓励,这些学生在老师们的特殊关爱下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如一向拖拉作业,懒于学习的何文宇,经过一学期的耐心规劝,开始快马加鞭,发愤图强了,成绩均能达到八九十分了。老师、家长都很高兴,他自己也变得自信起来了。
6.问卷调查,把握学生心理
学校每学期都会结合当前的热点话题,展开心理问卷调查,做得比较成功的例如,“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原因调查”,“我给班集体打个分”,“你会自我保护吗?”“亲子关系面面观”“小学生自信心调查问卷”等一系列问卷调查,都为我们的课题研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其中“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原因调查”这一方案还受到原武进市少先队总辅导员柴前胜同志的高度评价。
六.利用《德育卡》沟通家校,形成教育合力,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德育卡》是我校领导和老师们的一个创造,它是同学、老师和家长们共同的朋友。家长说它是联系学校、家庭、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学生说它是自己品德养成的航标,行动的指南。《德育卡》如实地记载了同学们的一言一行、优点与不足。它还设有许多专栏:老师们在“老师寄语”中给同学们送出关怀与帮助;家长们常在“家长寄语”中给孩子们鼓励与提醒;“同学互评”栏目更让同学们学会了评价别人,更懂得了如何评价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我的决心”专栏则让学生明确自己努力的目标,制订奋斗的计划,并落实到行动上去。总之,自从有了《德育卡》,同学们好像有了一位知心朋友,一把尺子,一面镜子,一座桥梁,一盏明灯……它让同学们变得乖巧、活泼、自信、勇敢、勤奋……小小一本《德育卡》,它承载着孩子们点点滴滴成长的轨迹,指明着孩子们遨游知识海洋的方向,更引导他们树立起人生的远大理想。神奇的小卡,在悠悠方寸间,蕴藏着无限生机,一片希望。
另外,我们还构筑了“校园及时通”平台,随时方便老师、家长沟通孩子的发展近况、思想动向。这一举措,颇受家长欢迎。
多条途径,多管齐下,形成合力,使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个别到全体、从课外到课内、从校内到校外、从预防到矫治,实现全方位全过程渗透、全员参与的良好格局,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七.制定校本的心理健康标准,培养阳光心态的横小少年。
现有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探讨,对于具体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标准则很少有学者进行探讨。而具体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经常碰到的难题。一方面我们以当前专家学者的心理健康标准为蓝本,另一方面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和本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再结合当前对素质教育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制定了我校学生心理健康十条标
1.能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学生必须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不为他人的议论所左右,能够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从而逐渐成为自信、自尊、自爱、自重的心理健康的人。
2.乐于学习。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体,时时、处处表现出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和积极的探索者,并能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从中增强对自己的自信心,充分相信自己具有学习的能力。
3.能合理使用体脑。顺应大脑兴奋和抑制的活动规律,注重一定的运动调节,注重学生智能的培养和各种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学会在学习中劳逸结合,能借助各种形式的智能训练,使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4.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要学会制定学习计划,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经常复习、预习功课,长期坚持努力学习,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学会关心他人。学生必须知道只有尊重和关心别人,才能得到回报。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在相互信任、尊重和关心中才能获得发展,懂得“先人后己”的道理。
6.学会诚心地赞美和善意地批评。心理健康的学生不是虚伪地恭维别人,而是诚心诚意地称赞别人的优点。对于对方的缺点也不迁就,而是以合理的方式加以批评,并帮助其改正。
7.学会积极地与他人沟通。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在沟通中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沟通的方式是直接的,而不是含糊其词,在积极的沟通中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友谊。真诚的友谊意味着健康。
8.情绪乐观、稳定。能学会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进行合理的自我情绪调节。
9.能面对现实,适应环境。学生能够为既定的目标而克服困难,迫使自己去完成应当完成的任务;形成良好的自制力,善于抑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和冲动,遇到挫折不忧郁、不悲愤,镇定对待,分析根源,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10.不断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要学会不断扩展自己的生活范围,学会在生活中不断地充实自我,超越自我,悦纳新的自我。
[实施成果]
学校先后被评为武进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常州市德育先进学校;课题组成员拍摄的专题片《关爱生命,健康成长》获全国银奖,《雏鹰展翅,乳燕啼鸣》获武进区优秀奖;课题组老师撰写的十多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获得全国一、二等奖。校园里涌现了一批又一批会健身,会学习,会合作,会做事,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阳光少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