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小首页
联系横小
 
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专题网站>>新教育实验>>课题研究>>研究资料>>文章内容
课题申报表
发布日期:2014年11月27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沈安姣      来源:本站原创

 

 
 
 
 
 
常州市武进区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申报•评审书
 
 
 
 
 
 
 
 
 
 
 
 
 
课题名称基于学生发展实施家校互动阅读策略的研究
申请人沈安姣
所在单位常州市横山桥中心小学
申请日期             201312
审批日期
 
 
 
 
 
常州市武进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制
 
 
 
一、研究人员

课题组
负责人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称
学科
工作单位
职务
沈安姣
36
中学
高级
语文
横山桥
中心小学
教科室
副主任
课题组主要成员
姓名
职称
学科
研究中分工
刘芬
小学一级
语文
副组长
梅静波
小学一级
语文
学校促成“亲子共读”有效途径的研究
汤晓丹
小学一级
语文
蒋秋兰
小学高级
语文
征燕
小学高级
语文
家校体验式共读内容与方式的研究
 
吴佳丽
小学高级
语文
顾晓丽
小学一级
语文
张兰英
小学高级
语文
家校互动体验式阅读评价体系的研究。
朱谨
小学一级
语文
任晓星
小学一级
语文
黄婷君
小学一级
语文
 

(一)研究背景(必要性和可能性)
阅读是一个人个体生命的外在拓展,它是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学会读书,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当代语文教育的又一新课题。家庭作为学生生命中的第一所学校,“亲子阅读”已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亲子阅读,又称“亲子共读”,就是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阅读快乐的过程。通过共读,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同成长;通过共读,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通过共读,家长可以借助书本文字的力量,给孩子带来智慧、希望、勇气、热情、信心和一切美好的品质,同时也对孩子阅读习惯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地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可见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那么不管学校教育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
但如今,由于生活工作节奏加快,许多家长工作繁忙,经常是早出晚归,有的甚至与孩子的作息时间相错。这样家长与孩子一起相处的时间很少,其结果带来的是没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和孩子静心一起阅读更成为了空想,使得亲子阅读成为一个美丽的童话。学生生活在电视、电脑、游戏充斥的家庭环境中,长期缺乏家长的阅读陪伴与引领,在学校刚培养起来的阅读兴趣会被消磨,逐渐下降。
我校自开展新教育实验以来,在学校和家庭合作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方面作了许多尝试,常州晚报还报道了我校“故事妈妈进校园”活动的情况。基于此,我们想在这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开展《基于学生发展实施家校互动阅读策略的研究》,希望改善家庭中亲子阅读的现状,并借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理论分析(有关概念界定,理论依据,本课题创新之处)
(一)理论依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叶圣陶的“大语文”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学习的内涵和外延相等。”语文老师除了把握好45分钟之外,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
(二)概念界定
家校互动:就是家长与老师通过短信方式取得及时的联系,老师会通过短信向家长发报学校活动,通知等等。这里指家庭和学校合力为学生打造一个乐读悦读的环境。
(三)本课题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实施,和传统的亲子阅读又有着本质的不同:亲子阅读强调的是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而家校互动,强调的是学校教师为中心,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家长参与到共同的阅读课题中来,从而实现教师、学生、家长的三方发展,这个课题的组织者和发起者是教师。
(三)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努力形成互动体验阅读教学的策略,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优化、体系开放的家校互动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
2、通过课题的实施与探索,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真正回归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会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环境,使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亲密伙伴,形成学校、家庭共同育人的格局。
(四)研究内容
学校促成“亲子共读”有效途径的研究
亲子共读,实际上也是一种家教的指导模式。因为在亲子共读图画书的环境中,文本的阅读指导对儿童语言的获得有着直接的和即时的影响。那么学校在促成有效的“亲子共读”方面又有哪些工作可做呢?
我们拟发放“亲子阅读调查问卷”以及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共享阅读的快乐”的倡议书。并拟在以下方面作出探索:
1、创设家校共读的阅读环境
举办一系列“家长讲座”“家长沙龙”“家长咨询”等活动,邀请阅读方面的专家进行阅读指导,让家长真正了解分享阅读的教育理念。创建“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家庭书柜”三维一体读书环境。
2、搭建家校共读的有效平台
我们将“家校阅读互动平台”理解为:基于家校互动平台之上的,实现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家长之间的阅读交流互动平台。主要形式有学校阅读专题网站、QQ群、家校通短信平台等。  
3、打造家校共读的品牌活动
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以丰富的家校活动为载体,为孩子创设温馨和谐的阅读氛围,不仅能让孩子享受到阅读带给他们的乐趣,而且还能在这种氛围中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展现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家校体验式共读内容与方式的研究
由于低年级年龄段学生的识字量和语言文字认知能力较弱,所以家长和老师要精心选择中外经典儿童读物让学生进行阅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对经典优秀读本的关注度,激发学生对优秀读本的认可与喜欢,产生阅读兴趣。
1.制定阅读计划,确定感受读物的形式
先制定适合该年段阅读篇目,然后再由教师通过每周一节阅读课,以及家庭的辅导阅读,引导学生对读本中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经过、结果和蕴含的浅显道理等进行简单的复述。读完后,把读本中的某个细节或情节进行再创造或改编,用短小的诗歌或绘画的形式进行表达,把读书与感悟有效融合在一起,力争让学生每读一本书都能有所收获。
2.根据特点,确定阅读的几种策略
为了让孩子不断地积累阅读心得和体会,给孩子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有个性的阅读天空,让他们带着一种期待去阅读,慢慢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我们将根据绘本的内容,结合低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和阅读能力,探索几种阅读绘本的方法。
家校互动体验式阅读评价体系的研究。
评价体系的建立
如何让学校精心搭建的读书平台发挥最大的功能,让家长的读书保持长久的兴趣,并逐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呢?有一套恰如其分的完整的评价体系非常重要。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拟摸索建立一套适合我校的基于学生发展实施低段家校互动阅读的评价体系。
书香家庭的建立及评选
计划把教师继续教育的学分制引进家庭书香创建活动之中,形成了书香家庭创建的评价机制---家庭学分制,书香家庭星级制。
(五)研究方法
1、文献法: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开展课题实践与研究,在确定课题﹑分析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时使用此方法。
2、教育调查法:在课题实践中,通过开展不同阶段的问卷和访谈调查,在对比中进一步确定课题的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认真做到各种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记录。对课题研究做总结﹑验证﹑提炼,概括并不断地回溯研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
(六)研究计划
(1)实验准备阶段:(2013年12月)
选定课题,论证课题,制订方案,成立课题组织机构。
(2)实验实施阶段(2014年1月—2016年11月)
制订实施计划,参研人员有目的地开展实验,收集资料,积累经验,分析调整,形成成果。
(3)实验总结阶段(2016年12月)
在实验和阶段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终结结题的资料整理,综合分析,写出实验论文和实验报告,申报验收。
(七)预期成果(理论成果,实践成效)
1、全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家校互动体验式阅读教学”方法及策略研究的论文结集;
3、形成“家校互动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
4、建立“家校互动体验式阅读教学”评价体系。
(八)推进措施(推进本课题顺利进行的具体措施)
1、学校在实验课题的过程中要以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为依据,加强教师的理论培训,提高认识水平,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每个教师形成独自的教学特色。
2、保障每个实验班级学生的阅读时间和空间,教师对“家校互动体验式阅读教学”的过程要进行个案分析,并建立学生档案。
3、主研人员定期进行理论学习,交流实验开展情况,分析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随时总结、调整研究方案。
4、实验组实行课题实验“月评”制度。检查实验落实情况,并进行阶段小结,撰写经验论文,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5、加强与主管部门、专家、顾问、指导人员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定期开展活动,促进实验的推进。针对“家校互动体验阅读教学”实验,邀请有关专家来校听课调研并作指导。
6、每学期举行一次“教学开放周”活动,在实验班级开展“尝试课、观摩课、示范课”活动,形成特色,逐步推广。
7、学校从制度上保障,每学期拨付专项经费若干元,以保证课题实验顺利开展。
 
 
三、评审意见
所在单位意见
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核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盖章: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