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吴佳丽 213119
【摘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身为语文教师,我知道阅读对学生有着多么深远的意义,远不止提高语文成绩那么简单,喜爱阅读将让孩子一生受益:一、选择好书,激活孩子阅读兴趣;二:巧变形式,激起孩子阅读欲望;三、规划读书,引孩子走进阅读天地。
【关键词】课外阅读 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身为语文教师,我知道阅读对学生有着多么深远的意义,远不止提高语文成绩那么简单,喜爱阅读将让孩子一生受益!怎么才能让孩子喜欢阅读?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选择好书,激活孩子阅读兴趣
读书,要读好书,要让学生听了还想听,听得津津有味,一听就放不下。这样,首先要选择适合学生听的,学生爱听的书来读。
1.选择主题积极向上的书读
读好书才能受益良多,尤其对于不爱看书的孩子来说更为重要。书的好差不仅会影响阅读品味、阅读意义,而且还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阅读兴趣。对“好书”的定义是多元的,每个人的喜好不同,观念不同,品味不同,因此对“好书”的要求也就不同。由于小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无法明辨是非,所以我觉得给孩子们的“好书”首先是要求正面的,积极的,字里行间灵动的是人间美好的真情,是善良,是真诚,是友好,是宽容,将世间美的一切展现在孩子眼前,让孩子在阅读中净化、提升。
例如我给孩子们读了《我的妈妈真麻烦》这个故事,讲的是我的妈妈是一个其貌不扬的魔法师,别的家长都用异样的眼光看我的妈妈,不许自己的孩子到我家来玩。可是,我的妈妈不计较别人对她的看法,处处为孩子们着想,深得同学们的喜爱。有一次,学校发生了火灾,是妈妈第一个跑到学校,拉来了几朵乌云,救了孩子们。从此,和其他的家长们成了好朋友。 真的没想到,孩子们听后都非常喜欢故事中的妈妈,说她虽然长得不漂亮,但她善良、聪明、宽容。让他们 明白了看人不能光看外表,还要看内心。又如,学生在听了《小猪唏哩呼噜》后,有学生在日记中写下这样的听后感——“我真喜欢小猪嘻里呼噜,他一点儿都不在乎自己长得丑,也不把别人对他外表的评论放在心上,活得那么快乐!我也要像他一样,做个快乐的孩子。”
2.选择故事富有童趣的书读
所谓富有童趣指的是故事具有儿童的情趣,能激发儿童的兴趣,也就是说故事要生动有趣,贴近孩子的生活。这样的书才会受孩子喜爱,因为他们能在书中看到同伴,看到自己,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如郑渊洁的《皮皮鲁传》和《鲁西西传》,讲的是两兄妹皮皮鲁和鲁西西的故事,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人物的内心世界却很贴近孩子们的思想,一直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他写的《红沙发里的音乐城》讲的是皮皮鲁家的红沙发里藏着神奇的音乐城,能演奏神奇的音乐,不仅旋律优美,而且能帮助学习治愈癌症,可是皮皮鲁和鲁西西发誓得保守秘密,于是发生了一联串的故事。
还有《小猪唏哩呼噜》、《长袜子皮皮》、《绿野仙踪》、《乌丢丢的奇遇》、《小天使海蒂》、《我的妈妈真麻烦》、《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拉比齐出走记》等等,这些书都充满了童真童趣,很适合孩子们阅读。
3.选择语言生动形象的书读
三年级的学生处于起步习作阶段,生动形象的语言不断地与学生接触,会产生一种良性刺激,在这种刺激下,学生就能积累丰富的词汇、规范的语言,并有可能运用于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如我给孩子们讲《小老鼠的漫长一夜》,故事讲的是一只小老鼠晚上睡觉时,因为外面的风声、树叶拍打窗户声、滴水声、大老鼠的呼噜声……而睡不着觉。一旦小老鼠戴上了耳罩,什么也听不见了,孤独的感觉向他袭来,他更睡不着觉了。在寂静的黑夜里,他哭了。当他再一次拿下耳罩,他觉得外面的声音是多么的好听!书中不但故事情节留给了孩子广阔的想象空间,激起了孩子们讨论的热情,而且插图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在说话,传递着一种生活习惯,生活态度……当我读着书时,每次发出一种声音,我都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根据这些摹声词猜着,这是一种什么声音?最后,我问:“通过刚才老师的朗读和你仔细的观察,你还发现了什么?和同学一起来交流一下吧!”孩子们就把自己听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语言或用书中的语言尽情表达。
经过一段时间的读书活动,我发现学生在习作中出现了很多生动形象的词汇和句式,而且想象能力增强了。由此可见规范生动的语言熏陶对学生是十分积极有益的。
二、巧变形式,激起孩子阅读欲望
为学生读书,还要注意巧用各种形式,使学生听得趣意盎然,并产生积极的阅读欲望,不仅爱听而且想看,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阅读不再
㈠为学生变化着读书
为学生读书,不单一是一页一页一章一章往下读故事,还可以变化着读,让学生变化着听,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书,吸引学生主动去阅读。
1.书读一半
书并非一定要读完,读一段时间后,就会有不少学生因为兴趣自己买来了书看,待书大约读到一半时,已经有几个学生把书看完了,这时,就可以不再读这本书了,没听完的学生自然也会去看。
如《乌丢丢的奇遇》,这本书比较厚,要读完还真不容易,于是读到中间,我就不读了,告诉学生,下面的故事更精彩,要想知道就自己去看书吧!结果过不了多久,班里的大多数孩子都把书看完了,还不时找我述说自己的感受。
每次读后,学生都会争着来找我借书,我把类似的这些书推荐给他们,让他们回家和爸爸(或妈妈)一起朗读。我还经常鼓励学生买书看,借书看,换书看。实践证明书读一半效果比读完更好。
2.选读一段
学校里用来读书给学生听的时间毕竟有限,如果每本书都按章节读,就算只读一半,一学期也读不了几本书,所以有的书我就采用了选读一段的方法。
如《小猪嘻哩呼噜》这本书,我制作了一个课件,选择了其中一个故事,有文字也有插图,让学生边读故事边讨论。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很快就喜欢上了书里的人物,同时也被有趣的故事和生动的语言所吸引,欢笑声此起彼伏。于是我拿出书,向学生推荐这本书,结果大家纷纷买来这本书进行阅读。
3.读故事首尾
如果一本书讲述的是一个连贯性的长故事,而且故事情节具有悬念,结局出人意料,那么就可以通过读故事的首尾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如《秘密花园》一书,我就给学生读了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故事开头玛丽见到的柯林是个脾气怪异,身体残疾的孩子,后来柯林却变得健康了开朗了,这是怎么回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那就有待学生自己去阅读了。
4.读故事概要
学生看了某本书,并对这本书兴趣浓厚,那么在推荐同类型的书时,就可以简单讲述故事概要。如我和学生一起读完郑渊洁的《红沙发里的音乐城》,发现学生非常喜欢这本书,于是我在推荐郑渊洁创作的皮皮鲁与鲁西西系列的其他作品时,就采用了讲述故事概要的方法,之后就有学生买来了这些书在阅读了。
㈡为学生留出读书间隙
为学生读书,别一口气把书读完了,每天给学生读一段,读到一定的篇章时,间隔几天再读,这段时间我称之为读书间隙。留出读书间隙实际上是留给孩子自主阅读的空间。当孩子被书中的故事深深吸引时,他一定迫切想知道下文,可老师却不读,他就会产生自己去看的欲望,于是阅读成了孩子主动的行为,阅读效果定比强迫阅读要好得多。可见,留读书间隙很重要,这一时机的选择也很重要。
1.停在孩子入迷时
当孩子为故事情节着迷时,教师就可暂停朗读了。孩子越是着迷,就越渴望知道故事的下文,就会产生阅读冲动,这种阅读冲动是一种短暂而强烈的阅读兴趣,虽然不是持久的、稳定的阅读兴趣,但至少会促使学生去阅读。朗读停几天,留出间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
《长袜子皮皮》是一本极具幽默感的书,皮皮具有孩子们的特点,调皮、贪玩、爱搞恶作剧,同时也善良、有爱心,最重要的是她还具有孩子们内心渴望拥有的神奇力量,所以在读这本书时,学生总是笑声不断,赞叹声不停。听着听着,孩子们就入迷了,正当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时,朗读停了,他们意犹未尽,自然会等不及老师断断续续地读,自己买书去阅读是必然的。
2.停在孩子激动时
在故事的关键之处,孩子情绪激动时暂停朗读,就像电视剧在剧情紧要关头“欲知后事,请看下集”一样,吊足了观众的“胃口”,那么孩子迫切想知道下文怎么办?自己去看书吧!
如读《秘密花园》,当读到玛丽找到了秘密花园的门钥匙时,孩子们是多么激动啊,眼睛瞪得大大的,都想知道这神秘的门背后究竟有什么。就在这紧要关头,我紧急刹车,不读了。第二天,就有好几个学生欣喜地来和我议论下面的故事情节,显然他们自己去阅读了。
3.停在孩子思考时
当故事情节引起学生思考时,这种思考有时是因为好奇,有时是因为感动,不管什么原因,孩子在思考了,说明他们已经走进了书的世界,留时间给学生去细细思考,细细回味。
如《木偶奇遇记》,读到皮诺曹把爸爸用自己的破大衣换来的课本卖了,去买看马戏的门票时,学生会有所思考;读到皮诺曹在玩具国呆了一段时间后,有一天早上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驴子时,学生会有所思考;读到皮诺曹被大鲨鱼吞了,却在大鲨鱼的肚子里遇见了爸爸时,学生会有所思考。这些都是停的好时机,让学生去思考,去感受,去体会。
三、规划读书,引孩子走进阅读天地
任何兴趣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坚持,需要不断地强化。为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一样,要能持之以恒。小学生无法自己去寻找好书,一但失去了老师的推荐,刚萌发的阅读兴趣也许就夭折了。所以老师要有计划地为学生读书,坚持让学生听,推荐好书,让读书成为学生的最爱,成为生活中不可不做的事,慢慢地他们就会喜欢上读书,书读得越多,学生就会越加喜欢读书,越喜欢就越会去读,阅读习惯也就会慢慢养成了。
1.规划读书内容
根据课标要求的各年级学生的阅读量,以及各个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接受能力,教师要预先选好书目,进行统筹安排,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以听促读的阅读实践活动。具体每学期读哪些书,可由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如我根据所带班级(三年级)情况制定了如下计划:
三上学期:《小猪唏哩呼噜》、《长袜子皮皮》、《绿野仙踪》、《乌丢丢的奇遇》、《我的妈妈真麻烦》、《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小老鼠的漫长一夜》、《柳林风声》、《小猪唏哩呼噜》、《红沙发里的音乐城》、《长袜子皮皮》、《木偶奇遇记》。
三下学期:《灰孩子在古怪国》、《小天使海蒂》、《蚯蚓日记》、《我有友情要出租》、《皮皮鲁传奇》、《窗边的小豆豆》、《怪老头的豹子》、《那个骑轮箱来的蜜儿》、《哈酷小子当人质》、《笨笨狼和伶俐狐》、《青蛙的叫声》、《神秘花园》、《拉比齐出走记》。
2.保证读书时间
利用晨读时间:每天都有晨读时间,它具有不间断的特点,用来和学生一起读书正好。它可以保证每天进行,一本书读完了,就可换一本再读,日积月累,就能向学生推荐不少书。
利用阅读时间:在我们班每周都有一节阅读课,它的特点是时间长,有足足30分钟时间,可以读较多的内容,还可以进行充分的讨论,效果比较好。
利用夕会时间:我们把每周二的夕会课称为“推荐好书日”,课上由老师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以供大家阅读。
3.开展读书活动
充分利用每周一节的阅读课时间,引导学生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开好读书活动,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谈话活动、续编故事、辩论赛等,让学生尽情地交流,展示读书的成果。
如向学生读了《乌丢丢的奇遇》后,问:“这本书好看吗?”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认为《乌丢丢的奇遇》很好看。在逆风的蝶当中,让我懂得了。一个人想做一件事情,必须努力去争取,只前进不后退,不能半途而废。”“我认为《乌丢丢的奇遇》很好看。这本书的作者的题目和其中的内容十分得吻合,这书也写了乌丢丢遇到的一些事和一些见解,同时也表达了这个世界要有爱,这个世界充满爱。”“我喜欢《乌丢丢的奇遇》一书,因为在这本书里我感受到了爱。听完后,让人感觉很温暖。”……
又如在《草房子》的读书活动中,我把学生分成了四组,分别代表《草房子》中的四个主要人物:桑桑、杜小康、秃鹤、细马,然后宣布从四人当中选出一名“最佳少年”。因为学生热衷于竞评,因此他们竞相用书中的事例、细节证明自己是四个人中最调皮的孩子,最英俊的孩子,最有出息的孩子,最幸福的孩子……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读书活动,让学生有所思考,并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那样学生就有了更多的参与机会,走进书中精彩的世界,受到启发,受到感染,受到熏陶。
总之,如果能坚持为孩子读书,不仅能让学生在一学期内读好几本书,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还会喜欢上阅读,读得更快乐,更主动。为孩子读书吧,别停,坚持!将阅读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