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供自主空间,体现练习的层次性
学生认知差异和原有水平的差异,影响了学生学习方式、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迁移,如果在练习中用同一目标要求学生,必然会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不能适应,所以设计有层次性、体现个性需要的练习,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要求,就成了教师要考虑的问题,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提供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空间,就能较好地实现这一要求。
在教学“正、负数的认识”一课时,课堂中的练习采用菜单式自主选择学习模式。在巩固应用的“数学超市”里为学生准备难易程度不同的三套习题:普通题、提高题、智力题,学生在浏览全部题目之后,可自行点击一套适合自己的题目进入。而且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知识的传递是多向的,它创造了一个个可供个性化学习的交互式环境。所以当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知识水平自由选择难度相宜的题目后,不懂的地方可以点击“自主学习”板块,重温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即使答错了,也不会伤及他们的自信心;还可以在网络的提示下获得解题帮助,进而掌握所学内容。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与动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利用交互功能,提高练习的时效性
练习反馈能使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地调整、控制教学,能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因此,要提高数学练习的效率,就必须优化师生间练习的信息反馈。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可以实现师生间及时地进行练习的反馈,从而提高练习的时效性。
如在教学“常用的计量单位整理和复习”一课时,教师利用网络教室,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具体内容是:把常用的计量单位分类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在学生整理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软件进行实时监控,发现问题可以及时调整。学生在练习纸上整理数据,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整理数据的全过程,教学的实效性很难把握等结果。而网络环境的大信息量交流、互动性的功能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师生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发挥媒体作用,加大练习的开放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开放性的课堂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重视开放性练习的设计,加大练习的开放度,以满足学生探索知识的需要。
如在“长、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练习课中,设计这样一个开放性活动练习: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玩具商店中摆放着的各种各样长方体玩具礼盒(礼盒的尺寸有4种,每种都有若干个),假设小明过生日,小红想选其中的两样礼物包装成一个大的长方体礼盒,如果坐在一起的两个人为一组,请帮小红打算一下选什么,怎样包装,所需包装纸至少是多少?这一过程中,一要选好两个长方体礼盒,二要思考包装的方法,三要计算包装大礼盒所需的包装纸,对学生而言,应是一件有一定难度的事,但由于学生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包装送礼物),学生心情激动,思维活跃,又有群体合作,创新的火花自然激发,居然每一小组完成的都很出色。教学实例证明了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更广阔、更开放的练习空间和时间,能使学生在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注重信息技术与课堂练习设计的整合,变枯燥的“题海战”练习为生动活泼的“主动”练习,不断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练习实效,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轻松一点,胜人一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