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设真实情境,凸显练习的趣味性
小学生普遍具有好动的特点,他们注意力持续的时间短,而新课的练习又常常是放在在课堂的最后环节,学生经过大半节课的积极探索、紧张学习,比较疲倦,枯燥的练习内容与方式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运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声音、图片、视频等有机结合,设计一些有趣味性的练习,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总结新知识,大大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从而达到预计的教学目标。
在数学活动课“装修房屋”一课中,教师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的现实情境——一个需要装修的房间,并配以语言描述:“只要你定出合理的预算,房间就交给你装修,看谁招标成功。”然后,学生在虚构的情境中一步步去实现,先考查房间整理数据,通过长、宽、高的测量,计算出房间的面积。再调查市场收集复合地板、地毯、实木地板等的介绍和价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再设计方案,预算经费,最后竞标评标,展示效果。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克服厌倦心理,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效思维。
二、变静态为动态,增强练习的形象性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教师在教学中应着重思考并解决的问题,教学实践证明,恰当利用信息技术能让静态的教学变为动态的教学,增强练习的形象性,为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奠定基础。
如在“相遇问题”练习时,用速度和乘以两物体共同行的时间,求路程和比较抽象,学生难于接受,于是用多媒体课件显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分钟相遇的画面;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接着闪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4分钟,有4个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也是两人所走路程的和。这样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只要借助多媒体所显示的图像,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而这种传递又是那么有吸引力、有启发性,使学生丝毫感觉不到由于思维产生障碍可能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反而却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