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凯勒——一位与命运抗争的英雄,一个正常人眼里的奇女子,虽然盲聋哑,可却创造了奇迹: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一生写14部著作,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怎样让人物形象深入学生的心灵?怎样让海伦精神震撼学生的心灵?五语集体备课小组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针对《海伦·凯勒》第二课时的教学进行了深入探讨,闪烁出了智慧的火花,并由赵惠琴老师先后两次执教,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简化教学,思路清晰
本文篇幅较长,出现的人物较多,需要理解的点也不少,若是逐一解读就显得教学内容琐碎。为了让学生鲜明地感知文章的重点,走进人物内心,深刻地认识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人物形象,本课的教学设计做了取舍,使得重点更加突出。
二、关注方法,自主探究
全文的教学以“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一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自主探究。学生不约而同找到了“摸读盲文”和“学说话”这两个片段的描写,并能抓住“不分昼夜”、“夜以继日”、“如饥似渴”等关键语句的研读,逐步体会海伦·凯勒对知识的渴望、对命运的抗争和对未来的向往。此外,还抓住省略号、破折号体会文字背后的内容,学生通过想象练说的方式去体会海伦·凯勒取得成就的不易,使得不屈不挠的形象更加丰满。
三、情感铺垫,延伸适度
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进海伦·凯勒的内心,教学环节之中的情感铺垫和适度的拓展就显得十分有必要。如教学之初,引导学生体会“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不幸,学生感同身受;教学“学盲文”片段时,相机拓展了盲文的课外知识,让学生体会到过程的艰难;教学“学说话”片段时,则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做法去感受,更加体会到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再通过解读父母的泪水而折射出海伦·凯勒夜以继日的付出;最后的名言放松和阅读推荐也具有针对性。
这节课,学生通过解读语言文字,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刻认识到了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人物形象。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从课内走向课外,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明亮了学生的心灵。
(撰稿:张黄婷 拍照:梁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