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论学习感悟:核心素养下的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吴凤芹)
发布日期:2017年03月24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陈晓旭
来源:本站原创
具体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语言能力,指在一定环境下,通过语言来理解和表达思维意识的能力;文化品格,指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以及表现出态度;思维品质,指个人的思想特征、思维方式,反映出其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的水平和特点;学习能力,指学生主动拓宽学习渠道,积极调适学习策略,努力提升学习效率的能力。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学习能力则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为前三者提供支持,同时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学习能力提高,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
老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进行教学方式转变的前提。首先要转变的观念是相信学生,大胆放手。学生自己能完成的,教给学生自己处理,“抱在妈妈怀里的孩子,是学不会走路的。”这一点连最傻的妈妈都知道,更何况我们老师呢? 第二点要转变的观念是“教和学,讲和练”的顺序的转变。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认为教学中,一个方面是老师教,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学生学,为了搞好教学,老师一方面尽心备课,另一方面挖空心思,想方设法让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内容。老师的促学方式,无外乎多占用学生时间,加大检查力度,采用严格的惩罚措施。这样,学生在不断的重复中某些知识点是掌握了,但培养不出能力。有人做过一个统计,一个人在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只有20%-30%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用到。由此看出仅仅教会学生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老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变“先教后学,先讲后练”为“先学后教,先练后讲”,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习能力。
“态度决定一切,习惯成就未来。”学生学习习惯的转变是教学方式转变的基础,不容忽视。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已经习惯了上课认真听讲,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老师讲到哪儿,学生看到哪儿。现在变成要学生先自学,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程度好的学生自学没问题,有些学生根本不会自学,看一遍书也发现不了什么问题,怎么办?首先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其次,制作好教学案,在教学案上
设置好问题情景,引领学生自学的方向与内容,让学生学会自学,养成自学的习惯。
第二,让学生养成交流的习惯。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小组讨论时,有的同学根本不讨论,自己的不明白的问题不敢提出来,怕别人笑话。要鼓励学生把问题主动提出来,积极参与讨论,使我们的课堂更实在,而不走形式。
第三,培养小组内的骨干。在每个小组内培养一至两名能给本组同学释疑的同学,好带领本组的同学共同学习。
不过,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这需要我们代课老师和班主任及学校共同协调、关心和关注。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渐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三、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节课以老师为中心,讲的多,学生跟着老师转。现在要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少讲,只起点拨,对学生的学习起一个主导作用。也就是说老师从以前的课堂的主宰者,现在变成了引导者。这个角色的转变非常困难,是进行教学方式转变的关键。因为老师在课堂上讲习惯了,哪一点讲不到就不放心。有人说,高明的老师引导学生走路,笨拙的老师牵着学生走路,无能的老师代替学生走路。作为老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必须转变角色,大胆放手,还学生课堂上的主动权。而我们的“自学、释疑、达标”的教学模式,是顺应了人的本性,合乎规律的发展是不会感到困难的。凡是学生自己能办的事,都要让他们自己去做,我们千万不能越俎代庖。
总之,希望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新的气象。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