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论学习感悟:基于核心素养改善教师教学方式(吴梦瑶)
发布日期:2017年03月24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陈晓旭
来源:本站原创
促进教师理解核心素养是关键
教师是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转化者的重要角色。在2001年启动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许多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如三维教育目标等,已经体现在2011年的新课程标准中,但是对广大一线教师培训力度还不够,其领会和理解不够深刻,难以将这些观念贯彻到教学当中。在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确立后,要想真正将其落实到学校教育中,教师的转化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为了将核心素养融入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
可以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系列研究,鼓励教育研究者和教师开发更多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生成的教学模式。无论是传递知识、开拓思维、组织活动还是互动交流,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要将传统的“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具体而言,需要体现以下三个着力点。
第一,由“抽象知识”转向“具体情境”,注重营造学习情境的真实性。核心素养着力解决的是提高学生面对复杂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使之能够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和复杂多变的未来社会。传统教学以学科知识点为核心,传授的知识往往过于抽象,难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实世界中的问题情境往往更加复杂多元,教师教学中需要注意把抽象问题与真实情境相结合,为学生创设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机会。
第二,由“知识中心”转向“能力(素养)中心”,培养学生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目前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教学,弱化了由知识转化为学科素养和能力的过程。要扭转知识本位的思想,就一定要在把知识转化、内化和升华为能力与素养上下足功夫。“每个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一个领域的知识以外,应该能够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供独特的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所以,教师需要确立“通过知识获得教育”而不是“为了知识的教育”的教育思想。学科学习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
第三,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是要把教学中心由“教”转向“学”。教师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之上,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开展“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关注学生问题生成、实践、操作、思维转化、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指导并促进他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学习探索,进而形成独立思考、实践和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放手让学生自学。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