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无不透露出魏书生的朴实。他的教育理念也正如他的人一样,那么朴实无华,“能不教就不教,能不管就不管”,“翻来覆去就是平常心”。虽然朴实,但却透露出深刻的哲理。
“能不教就不教,能不管就不管”咋一听觉得不可思议,但细细想来,教育不就是这么回事吗?教就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要让学生学会自治。
反观自己平时的课堂,课堂上大多数的时间是以自己说为主,学生自主提问,自主总结的时间很少。经过检测,经常发现:以教师为主的课堂,课堂效率往往不高,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把握不到位,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提升。
而魏书生的“六部教学法”却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效率。定向---自学---讨论---答题---自测---自结,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提出学习重难点;然后通过自学课本,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自己没法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小组仍然没法解决的,提交全班解决;在此基础上自测、互测,抢答;最后由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过程和学习收获。
这样的课堂是学生自己的课堂,这样的课堂由学生做主,想学什么由自己提出,不懂的由学生自主讨论得出,学到什么由学生自主总结得出,课堂效率显著提高,“三次主动”造就“多样收货”。
魏书生认为“人这一辈子最幸福的莫过于在一个平平凡凡的岗位上做着最平淡的事情,还能把平淡的事情干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快快乐乐、如诗如画、如舞如歌”。
在他看来,教育也是一样,最好的莫过于 “平常心、平凡的岗位、平淡的事情”。
他是这么认为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对待学生也是一如既往的“平常心”:他从来不要求他们掌握超过自己能力范畴的知识。比如一篇有难度的课文,他引导学生掌握能掌握的字、词、句,理解能理解的段落,“让学生着眼于能完成的小事上,这样便能让他们产生成就感和幸福感。”
试想,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情怀啊!
反观自己平时的教学,却很难做到这样。虽然自己知道:“十个手指有长短”。每个学生的水平、能力是层次不齐的。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学得很好是不可能的事情。但迫于考试压力,我仍然会让那些后进生们读、背、默,但收效甚微。细想一下,这其实是不尊重规律的表现。我想,也许自己也应该像魏书生一样,学会释然,学会葆有一颗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