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每个孩子都喜欢上学,像春风吹来,每一片树叶以口哨响应;我希望每位老师教学能青春永驻,即使白发如霜亦不觉得疲累;我希望那方小小讲台视阿拉丁的魔毯,老师带领一群孩子探索生命意义,遨游知识殿堂……
这是一个台湾妈妈,陪儿子在美国读小学的感悟。
小学生入学,老师会先发放一个袋子,袋子里面有十二样礼物,每一样都让小学生学会一件美德:
第一件牙签。挑出别人的长处。
第二件橡皮筋。保持弹性,每件事情都能完成。
第三件OK绷。恢复别人以及自己受伤的感情。
第四件铅笔。写下你每天的愿望。
第五件橡皮擦。everyone makes mistakes and it is OK 。每个人都会犯错,没关系的。
第六件口香糖。坚持下去就能完成工作。而且当你尝试时,你会得到乐趣。
第七件棉花球。提醒你这间教室充满和善的言语与温暖的感情。
第八件巧克力。当你沮丧时会让你舒服些。
第九件面纸。to remind you to help dry someone's tears,帮别人擦干眼泪。
第十件金线。记得用友情把我们的心绑在一起。
十一,铜板。to remind you that you are valuable and special。提醒你,你是有价值而且特殊的。
十二,救生圈(救生圈形糖果),当你需要谈一谈时,你可以来找我。
这种见面礼,不是提醒孩子安静守纪律,也没有告知校规,而是提醒“你是个有价值而特别的人”、提醒“挑出别人的优点”、提醒“记得帮别人擦干脸上的眼泪”。
作者用幽默诙谐的手法,把原本枯燥乏味的美国短期居留伴读游学记录,写的栩栩如生,所以,当我阅读这本书时一点都不觉得无趣,反而被作者幽默的文笔,逗得哈哈大笑。作者从当地的基础建设、小学教育方式,看到美国是一个重视品格、价值的国家,进而流露出作者对台湾这块土地因深情而生的怨怼;又从异国的厨房、超市中的柴米油盐,延伸出一连串由饮食生活所造成的差异,其中的新奇与不适应;再从湖滨小径的日常漫步,写到深奥的哲学问题,这正是作者写做文章时的厉害之处!
看罢之后我不禁感叹:牙签、橡皮筋、铅笔、棉花球……这些再普通不过的生活及学习用品,老师将这些物品作为礼物送给学生,别出心裁地赋予一定的教育含义。可见这位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特别注意教育的设计和创新,可谓匠心独运。而在我所见到的教育活动中很少有这种创新,我们的教育活动大抵是校会、专题报告会、班会、主题班会等,大道理说得很多,其教育效果并不明显,对于孩子的个别教育活动也只是一些谈话,往往只是一些说教,对于不同学生我们的教育大体相同,没有什么新意。
我觉得书中老师所送给孩子的这十二样见面礼,提醒的就是一些最简单,却又最容易被遗忘的十二件重要的人生哲学,这十二件礼物,当中所隐藏的意义,虽然大家早就已经耳熟能详了,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呢?也正因为它们容易被人遗忘,所以作者才会以它为题材,把它写成书吧!为了让我们记得,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这些物品时,能想起他们所象征的讯息。对于不同时代的人来说,教育也有着不同的意义,但却有着同一种使命,是学习的一步,也是对于创造自我的一大步。不管学习到多少知识,只要能学习就是最大的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