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专栏!

栏目列表MORE
结题材料>MORE
    理论学习感悟: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师教学方式转变
    发布日期:2017年06月16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梅琰     来源:本站原创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师教学方式转变

    我国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定义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与关键能力”。学生核心素养之所以被提出,其目的就是要打破“知识本位”的牢笼,促进学生素养和能力的提升,让其实现真正的学以致用。教师作为教学的引领者,对学生素养和能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无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教学方式更是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影响着其思维力、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把学生核心素养与教师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用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促进我国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由重学科知识转向重视能力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的学习,也不是单纯的兴趣、动机、态度,而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视其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培养起其解决现实课题所必需的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及其人格品性。”因而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还应重视其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核心素养的热潮下,教师应在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尤其是道德素养。同时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里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对其一生发展有益的素养和品质。

    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

    “学生核心素养是指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使学生未来得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个人能力和素养的发展。”它关注学生的真实需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与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相适应的。在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一个明晰的要求就是“以学生为本”,可见,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正逐步上升,这也是未来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因而教师要把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并以此为着力点,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学生核心素养要求教师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不是做课堂的掌控者,而是做课堂的调控者、学生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坚持学生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要本着这个思想,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由重视学习结果转向重视学习过程

    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我们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科知识的获得上,还要更多关注学生适应社会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关键能力。而这些能力要怎么培养呢?这就贯穿于我们具体的教学当中。学生核心素养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重视教学过程无疑就是教师教学实践的方向,是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着力点,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整个教学的重心。

    教师要真正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自己整个教学的重心。关注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指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进行探索,培养其互助合作、独立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总之,在核心素养的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获得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能力和素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