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视野下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课堂范式的研究”
推进方案
一、课题说明
·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课程:课程是知识;课程是目标或计划;课程是经验;课程是活动;课程即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并使学生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和增加体验的过程。
阅读素养:阅读素养是学生为取得个人目标,形成个人知识和潜能及参与社会活动而理解、运用、反思和身心投入书面材料的能力。
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阅读实践,养成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的活动。
·本课题研究背景:
1.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进入关键阶段,但是国内目前没有发现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健全的模式,直接影响了教学效率。
2.阅读课堂机械化,止于字面理解,缺少深层解读,缺乏发散思维,没有基于阅读素养和文化内涵来提升。
3.平时的阅读侧重于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在英语知识方面及应试能力方面关注颇多,忽略了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技巧、情感意识以及文化意识”的全方位目标。
·本课题研究意义:
建立健全的阅读教学课堂范式,为学生提供语言输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思维,使学生掌握一定阅读策略;为语言输出提供铺垫,让学生有足够的语言材料进行真情实感的语言输出;同时通过阅读,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感知和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二、参与人员
姓名、手机号
|
教龄/学历
|
所在单位
|
当前所任年级/班级及人数
|
单位职务、
本课题承担任务
|
备注
|
张若莹
|
8/本科
|
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
|
三(8)班 47
|
教师、实验班级、
文件管理
|
论文,课例
|
蒋雪清
|
4/本科
|
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
|
三(5)班 46
|
教师、实验班级、负责摄影/摄像及文件管理
|
论文,课例
|
三、研究目标
总的目标是在课程视野下探究健全的阅读教学课堂范式,引导学生会阅读爱阅读的同时提升阅读素养。
1.构建较为优质健全的阅读教学课堂范式,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
2.通过课堂中的有效引导,培养学生课内外全方位的阅读综合能力。
3.促进教师课程观的建设与专业发展。
4.提高所在班级学生的英语阅读素养和能力。
四、研究进程
1、进行阅读前测,确定学生所处的级别。(湖塘桥实验小学三年级全体学生9月份准备完成阅读前测)
2、选择相应级别的选择适切英语阅读材料。
因为我们的学生英语学习是三年级起点,之前并没有基础,所以我们选择phonics自然拼读和丽声拼读故事会第一级英语阅读绘本。这个学期前两个月我们先集中学习phonics自然拼读,并适时引入丽声一级阅读绘本故事进行补充,让两者相辅相成。不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自然拼读知识去进行英语的自主阅读,学以致用。
3、进行phonics集中教学研究。
一、活动主题:理清研究思路 扎实研究过程
二、活动时间:2017年9月4日(星期一)下午1:30-4:00
三、活动地点: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 综合楼5楼观摩教室1
四、参加人员:总课题核心成员、各子课题负责人及其核心成员
五、活动安排
时间
|
内容
|
负责人
|
1:20-1:30
|
活动签到
|
蒋雪清 荀恒煜
|
1:30-2:10
|
phonics开学第一课
|
张若莹
|
2:10-3:00
|
各子课题组新学期计划交流
|
各子课题负责人
|
3:00-4:00
|
新学期期初工作讨论及布置
|
刘学惠 黄小燕
|
|
与会老师:刘学惠教授、常州市英语教研员、武进区英语教研员、英语课题组成员、对本课题感兴趣的老师
4、进行分级绘本教学的课堂范式研究:
A:阅读圈(一篇材料的授课时间为两课时。)是一种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享受阅读的方式。一组同学阅读共一个故事,每个人负责一项工作,如下图所示,学生六人一组,六个角色引导学生关注词汇和语篇,总结故事,获取信息,或者联想身边的人和事,对比中外文化。有目的地读并与组内同学讨论分享。
1上课前,分发给学生本次课堂的阅读材料(1-2分钟)
2小组成员按意愿进行分工,确定每位成员的角色(1-2分钟)
3,全体学生在给定的时间内容完成阅读。(20分钟)
4,在阅读组长的组织下开始讨论,完成各自角色的任务,教师给予必要的帮助(20分钟)
5.教师随机抽一组或任一组的任一角色,让其向全班汇报完成的情况。
6.根据课上讨论情况,整理记载在“角色循环阅读小组”的阅读记录册上。
阅读圈的角色每次都可以更换。
B:图片环游是一种分享阅读,是教师和学生共读故事、合作建构意义的过程。
1热身引入:教师通过歌曲、图片、视频等媒介引出文本主题,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阅读体兴趣。
2.文本概念:教师通过学生识别标题、作者是、插图、封面等培养文本概念的意识,增强学生对绘本结构的理解。
3.图片环游:教师引导学生从个人经验出发,根据有限的图片信息,进行观察、分析和预测,不断提出问题上,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展阅读,同时学习语言知识,体验阅读过程,构建意义,运用阅读技巧和策略,提升批判思维和预测想象能力。
4.总结评论:教师通过流程图等支架,协助学生总结大意,加深理解,并通过讨论学生最喜欢的角色、图片、情节等活动让学生对绘本形成自己的判断与理解。
5.默读和朗读:默读和朗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流畅度。形式有多种,可以让学生自主朗读、自主默读、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或人物进行朗读;按照人物语气朗读片断等等,总之通过读,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充足、丰富的阅读体验。在朗读和默读后,可以增加拼读活动,总结拼读规律。
6.交流与表达:教师创设不同的语境,通过读后写、读后演、读后画等活动,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对故事的感受,对故事人物的评价,给故事续写结尾,或创编新的图文故事,促进语言能力的协同发展。
C:拼图阅读
1.将故事分成几个有意义的小片段。
2.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拿一套完整的故事卡,每个学生拿到不一样的内容。
3.让小组讨论,把每个人的故事学懂,再一起拼出完整且符合逻辑的故事。
4.如果故事难,可以让拿相同片断的同学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小组,称“专家组”,共同学习相同片断后再回到本组拼故事。
5.在拼故事时提醒学生不要急于完成故事,不要相互看其他学生的拼图,讲清自己部分的意思,再讨论完成。
6.教师带大家一起检查故事完成情况,让学生小组汇报自己的故事,也可以小组之间相互分享。顺序不一样也没有关系,鼓励多个版本。
7.学生阅读完整故事,学习故事的其他部分,可以让小专家负责教。
8.教师设计内化活动,朗读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内化语言。
9.读后输出。
5.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尝试和探索。
2.调查法。子课题组成员组织研究对象学生进行前测,调查我校三年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现状。
3.教育经验总结法。课题组成员应用教育经验总结法,进行教学经验总结,在年级和本校推广教学经验、同时通过教学经验总结 。
6.研究过程
研究周期:2年 (2017年5月——2019年6月)
研究步骤:
1.起始阶段( 2017.5——2017.8 )
主要是学习有关理论,研究课题设计,成立课题组。
2.实施阶段 (2017.9——2018.8)
调查学生阅读能力。2017.9——2018.8首先,9月份对学生进行前测,分析调查数据和材料并撰写调查报告。进入实验阶段一,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利用phonics将26个字母名及其对应音素音集中教授;并适时将丽声拼读故事第一级的绘本故事补充进去,相辅相成。
实验阶段二。(2018.9——2019.2) 学习理论,运用理论指导课题实验。 以调查分析的结果为依据,研究教育对策开展课题实验探索在阅读教学课堂范式研究中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素养的具体有效的方法。
3. 总结结题阶段。(2019.2——2019.6)
收集、整理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五、预期研究成果
1.数据收集
前期测试(接受研究院在线测试)、课程实施方案、课程评价方案、阅读活动教案/课件、教师反思日志、教师论文、学生读书交流或一些展示活动等。
2.预期成果形式
1. 阶段成果:
中期(2018年5-6月);中期报告;论文—— 课程视野下阅读教学课堂范式初探;
2. 最终成果:
1.结题(2019年5-6月):结题报告;
2.老师成果:论文 2篇;
3.学生成果:学生参加各类活动过程性材料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