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的活动已经圆满结束,可我总觉得还少了些什么,心里不踏实。就在这时候刘教授的电话来了,她说最近累了要好好休息,还说了一句,我们都应该跟田老师学,要勤于动笔,活动完了要好好总结一下,把内心的思考写一写,要趁热打铁。当我打开电脑的一刻,那种不踏实的感觉消失了。
我想起了吴老师的课,想起了王蔷教授的话,绘本阅读时最好让孩子带着好奇心自然解读,让他们自己去选择什么样的节点,老师根据他们关注的节点去推动故事的发展。突然脑子里出现了这样一幕教学情景:在引出故事人物,猜测获胜者后,出现(P7—P11)五张图片,不按顺序排放,问学生对哪一副图片更感兴趣,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故事的冲突高潮——狐狸踢鸭子,然后再抛出问题What happened ?或者Why does Max kich Rich duck? 在问题情景下布置任务:You can order the pictures and find the answer. 比去之前的设计,这样要对四副图进行排列,这样练习的思维含量就更高了,而且在前面选择最感兴趣图片时有过图片与图片的比较与思考,难度上并没有增加多少,只是在思维品质上提升上更有文章可以做。我们平时都在说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但往往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都是在想如何方便推进教学进程,这其实也是一种观念与一种习惯在对抗。
关于自然拼读与故事内容之间的处理,我只做过自主阅读时通过单词大师的角色引领学生主动去关注与总结拼读规律,并带着作品在班级里做分享。如果真的让我从绘本教学的角度去处理它们的关系,我会如何做呢?我会跟田老师学,在进入故事前带出相关音素,作相关音素操练。如果可以,这些音素的操练在有意义的情境下完成。就拿这本绘本来说,要做到意义操练音素必须要有有意义的情景,还有去找与情景相关音素单词,完成有意义的句子建构,这显然难度很大,而且每遇到一本绘本就有这样一个难题,感觉备绘本课的“成本”太高!那怎么办?肯定不能“凉拌”,突然我想起《蒲公英 英语拼读王》,它上面的point and say环节,音素操练在音乐节奏下不仅朗朗上口,还能让学生读得有滋有味的。第二部分的Reading Fun更是有图有意义的,是一个情节性很强Chant,既练习了音素单词又感知了句子结构,还在趣味中意义识记,可谓一举多得。我们要做的是对书本上的内容进行选择和重组,比如在这本绘本学习之前,我要给学生选的内容就是 x ck ing,当节奏、有意思的图文一起出现时一定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这些都是我目前能想到的,记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