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教师随笔>>六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如何转变教学方式
发布日期:2017年10月27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仇海洁     来源:本站原创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如何转变教学方式
——小谈我的做法
仇 海 洁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两部分内容。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我们高段语文平时的教学主要是阅读教学,对于写作,一般是每一两个单元专设两节习作课,练习写作。如果只靠这两节孤立的习作课来指导学生写作,提高写作水平,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训练。
我们教材中精心挑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不但是值得学生品读的好文,还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优秀范文,所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好好地利用这些范文,将写作教学渗透进来,做到读写结合。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  利用课题,教学生审题、拟题方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新授课上,我板书好课题后,会先让学生分析课题,说说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推测作者会写些什么,你产生了哪些疑问想通过学习课文来解决。这个做法实际上就是在教学生审题的方法,让学生能读懂题目,能抓住题眼。习作中的命题作文就能用上这种方法审题。
“题好一半文”,一个好的题目能使文章增辉添彩。对于教材中很有特色的课题,我会在学完课文后,回到课题,让学生分析课题,想想作者为什么以它为题,这个题目好在哪儿。有的题目点明中心,有的题目指明线索,有的题目设置悬念。在平时教学中渗透了这些拟题方法,所以在指导学生写以“往事”为话题的作文时,学生们也能采用不同的方法,拟出不少新颖独特的题目,如《未说出的道歉》《如果时间能倒流》《捉鱼记》《与钉子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等,比《往事》《难忘的一件事》这类俗套的题目更吸引人。
二、 利用文章开头结尾,渗透开头结尾的写法。
小学阶段的写作叫“习作”,可见孩子们的作文可先从学习和模仿开始。课文都是名家之作,开头和结尾的写法,是学生模仿的好例子。有的采用倒叙手法开头,首尾呼应。有的开头就设置了悬念,结尾也是首尾呼应。有的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要素,结尾点明主题,画龙点晴。在写作前,我让学生回顾了学过文章的开头结尾方法,想想自己的习作可以用哪种方式开头结尾。
三、 积累好词佳句,在习作中学习致用。
阅读和写作密切相关,阅读是吸收,写作是释放。我们在对文本中关键语句进行评点、赏析的同时,更应该引导学生把它们积累下来。经过感悟过的语言学生不仅记得容易,而且模仿起来也容易,这样有助于学生的吸收和运用。长期坚持积累,语言就会越来越丰富,写文章时就能下笔有神了。
四、 抓课文结构和写作顺序,教学生谋篇布局的方法。
学生写作往往不知道怎样对文章进行整体布局,常常是写到哪里算哪里,详略也不恰当。对于各类文章,诸如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教师都要善于总结课文的结构方式,甚至细致地总结出自然段的构段方式,例总分式、因果式、并列式、转折式、递进式……对学生写作会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在写作中碰到相类似的内容就自然而然采用学过的布局谋篇的方法。
文章都有一定的写作顺序,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恰当地把写作顺序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写文章时要注意“言之有序”。在教师的长期指点和引导下,学生在作文时就会注意作文的“有序性”。
五、品读重点词句段,教给学生遣词造句、细节刻画等写作方法。
每篇课文都有重难点句子和精彩片段,老师可以好好利用这些生动的例子,让学生体会这些词句段的妙处。比如文中对人物刻画的方法、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及修辞手法的运用,都应让学生体会这些写法的好处。如果学生能把在阅读课中学到的写作手法灵活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作文就犹如锦上添花,语言也能有血有肉,细致入微。
六、依课文特点,让学生随课文进行小练笔。
有的课文可让学生抓住课文空白点,进行想象补白;有的课文可挖掘文中的好句进行仿写训练;还有的课文,学生读后感受颇深,有思想共鸣,可以让学生写短篇的读后感。这些写作训练都是片段式的,相比写成篇的文章而言,学生更不受拘束,更乐于表达,学生中不乏精彩作品。
以上几点是我在平时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的做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地方落实得也不是特别好。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需要我们老师坚持不懈地努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