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个性解读 激励学生个性表达
(曹仁花)
在苏教版第八册教材《生命的壮歌》有这样一个片断:“一会儿,蚁团冲进了河流里,随着向对岸的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层薄薄的烟雾……”学生在品悟这段话时都说,这轻烟说明蚁团外层温度很高,蚁团外层的蚂蚁已被烧焦了,蚂蚁们是多么富有献身精神啊!与我对教材的理解完全一致,很好。这时,有一位女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这层轻烟是牺牲的蚂蚁的灵魂,它们即将升入天堂。”我心中一愣,我是个无神论者,相信大多数学生也是,怎么会有这样的答案,我又该作怎样的评价。首先从保护学生的角度出发,肯定了她的思维方式,但对她的观点未作任何评价。
课后,我认真学习了新课程中的教材观,并对师生如何与教材进行对话作了深刻的反思与检讨。教材不仅仅是个例子,它应是师生的生命运动的舞台。
也许是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角度出发吧,很多教师把教材仅仅当作一个例子,对它进行分析,抓住知识点给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训练。但新课程改革更强调人文性。语文教育的对话理论认为:“语言不只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命运动。”对学生来说,教材不是一个简单被动地等待着他们去认识的对象,而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也不是单单靠教师教出来的,理解生成于对话过程中。“在对话过程中,由于视界的融合,精神的际遇和理性的碰撞,双方都有输出,有吸收,有肯定,有否定,有再现,有创造,有理解也有存疑”,在对《生命的壮歌》的理解过程中,我只是想到外层温度高,并用此来标签蚂蚁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学生要团结协作。而学生却不这么看。对学生来说,这些被烧焦的蚂蚁是值得同情的,因为它们也是与我们一样平等的生命,所以在它们死后,孩子们更愿意给它们安排美好的归宿,使它们的灵魂升入天堂。
我们在语文学习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针对教材的语言实践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教材的体验感悟中去,体会文章作者的情感脉搏和思想内涵,与之同呼吸共命运,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体会语言文字所蕴涵的人文思想,让学生受到真的启迪,美的熏陶,善的教化,形成积淀在学生人格和思想层面上的东西,使学生终身受益。我们要想学生有这些收获,首先做为教师,也要全身心地投入教材的体验与感悟中,不要把教材仅仅看作一个例子,学着与教材共呼吸。如果我能在这位学生这么善与美的感悟后对她作出肯定与赞赏,相信比我说一百遍要珍爱生命、珍爱动物有价值得多!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珍惜爱护学生作为读者的阅读天性,而不是去限制、规范、扼杀学生内在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新教材观认为教师不光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更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究的学习者、创新者,既是学生的导师,又是学生的同学。这是多么有道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