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行政听课,我是“首当其冲”的一个。也不知哪里来的勇气,就选了第一课《走,我们去植树》,可能更多的是抱有求教的心态,因此一节课上下来,有了很大收获。
带着自身的理解和对一些资料的参考,我很快确定了“常规套路”:一读,读准、读好节奏;二读,品味语言,感受用词的精妙和修辞手法。乍一看,没什么问题,可是实行起来,我却被“乱花”迷了眼,忘却了语文课的本质——教会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方法。“染”要拎出来重点讲;“绿色工厂”“绿色希望”“绿色宝库”要重点讲,这些修辞、隐蔽的内涵一定要辨个分明;“红领巾”“青翠的小树”“四化”……都是要点,一个都不能少。对了,特别重要的分段概括,这种能力是一向要重点考察的,赶紧拎出来讲个透。这下好了,整堂课变成了抠词析句,变成了生硬无趣的分段,变成了老师和学生都不太快乐的互动。
正如蒋校长所说,当语文学习的目的变成了概括段意,你还会愿意去读文章吗?功利性太强的语文教学,只会扼杀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没有高位思考的教学设计,只会让学生变成被牵着走的木头人。
面对不同的体裁,首先要问自己:你想教给学生什么?比如现代诗歌,要教给学生欣赏的方法,让他们在以后的阅读中,能独立感受和理解。一是学会读,大量的读,多种方式的读,在读中去体会美、感悟美,不必去生搬硬套,非要学生正确分段,所说的也必须到点子上。如3-5段,概括起来就是森林的作用,一段段读过去,请你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这段话中有个字,我觉得特别传神,是哪个字?通过这样简单的互动,学生自然能明白这部分的关系,轻轻松松,水到渠成。二是进行有针对性的拓展阅读,提供材料,让学生对所得进行验证和迁移,进一步理解诗歌特点,从而习得读诗歌的方法。
正如特级教师薛法根所说,“一课一得,多则惑,少则得。”找准方向,学会取舍,方能展现语文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