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识的数》教学片段分析
《我们认识的数》是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应用100以内的数,体会自己身边的事物里经常蕴含着数,从而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教材设计了“猜一猜”“说一说”“数一数”三个栏目,分别安排了具体活动。
教学片段:
(一)说一说
1.通过说一句带有数的话,体会数能刻画生活里的事物和现象的数量特征。
师:你会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吗?把你找到的生活中的例子说给小组成员听。
生1:我家有3人,小人书有25本。
生2:—包薯片是70克。
生3:我带的拼图有78块。
生4:(手上拿一本日历)3月份有31天。
生5:(出示一根皮尺)尺子上也有这样的数字。
2.通过说出自己家中每个人的年龄,让学生知道年龄是用数表示的,引导他们关心家里每个人的年龄,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师:你今年几岁了?你家里有几口人,他们的年龄是多少?小组里说一说。
生1:我爸爸30岁,妈妈28岁,外公63岁,外婆60岁,我7岁。
生2:爸爸、妈妈39岁,我7岁。
师:小明家里有一个人64岁,这个人可能是谁?
生1:应该是奶奶,因为奶奶有皱纹了。
生2:我也觉得是奶奶,因为奶奶的眼睛都眯起来了,肯定很老了。
(二)猜一猜
估计物体的数量是一种能力,也是数感的表现。学生估计物体的数量,需要有清楚的数概念,需要对被估计的物体有所了解,并对有关数的大小和数量的多少有比较充分的感性体验。考虑到虽然学习了数的知识,但缺乏相应的经验,进行估计会有困难,所以安排抓蚕豆、数粒数,抓花生米、猜粒数,抓黄豆、估粒数三项活动。
1.让我们来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吧。四人小组,每人抓一把蚕豆,数一数有多少粒,告诉组长,组长记录下来,并汇报结果。教师记录一个组的结果。
2.再抓一把花生米,不要数,猜一猜大约有多少粒,汇报给组长,并做好记录。小组汇报,教师记录。
3.把抓出来的花生米数一数,再汇报结果,教师记录。
4.你猜得怎么样?为什么一把花生米比一把蚕豆的粒数多? 4人小组讨论、汇报。
5.估计一把黄豆颗数和一把花生米比会怎么样?
4.小组抓黄豆,估计一把黄豆有多少颗,组长记录并汇报,教师记录。
为什么会觉得一把黄豆的颗数比一把花生米多?数一数有多少颗。
6.总结:一粒黄豆比一粒花生要小得多,所以一把黄豆的粒数要比一把花生米的粒数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