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觉得生活工作累,心理学家认为,那是我们考虑太多,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我觉得归根结底是我们走不出自己设定的圈圈,谨小慎微。管理班级、教育学生也是如此。
以前我看到孩子们在自习课上闹嚷嚷的,总会提高嗓门吼两声镇压一下,甚至会抓几个刚好撞进我视野的活跃分子杀鸡儆猴。感觉唯有这样,才能捍卫自己为师的尊严。事实证明,一味冷漠的镇压,反而会形成学生阳奉阴违的陋习。年轻气盛的岁月,尽管自己冷静下来知道吼学生对己对生都不利,但是当再次遇到类似的事件,火气窜上来时又会重复昨天的方式——怒吼加批评。
如今步入不惑之年后,自己的脾性好像变了许多,最明显的就是性子不再急躁,变得柔缓了。现在看到孩子们在教室里吵吵闹闹的,我首先装作没听见,其次调查统计守纪律的学生,然后给他们发福利,比如少写一遍词语,或者免做家作。对于那些泼猴,我的策略是不去搭理他们,更不去斥责他们,让他们羡慕别人的福利,懊悔自己的不守纪律。放纵这些调皮的孩子,倒不是我不管班级纪律,主要是我滋生了奶奶般慈爱包容的情愫了,我认为老师不在时学生吵吵闹闹只要不发生安全事故都可原谅,因为他们只是一群没有多少自控力的孩子。遥想当年,我们当学生时不也是这样过来的吗?老师不在大闹天宫,那是学生最开心的时刻。我记得一些八卦啊,趣事乐事都是那个时间段获知的,它给我们枯燥的学习生活加入了轻松的调料。
本来我以迟暮的心态换位思考,也没奢望对班级管理能起到作用。但是近来,我却意外地收获了学生的守纪与自律。周一中午,我去参加春游事务安排会议,布置学生写习字册,临走时只是叮嘱他们认真写,写的不认真要重写,纪律之类的话没提及。可是当我结束会议进教室时,意外看到班级里没有一人在讲话,一片静悄悄的,大家都在埋头练字。为了奖励他们守纪与认真,我当众宣布当日笔头家作免做,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了。几个调皮孩子下课后的谈话,让我深有感触。小胡说:老师不在时,遵守纪律,就能不要写家作,太给力了,为了少些作业,我一定得忍住,不随便讲话。小张说:其实我们以前带头讲话,不光要受到同学老师的鄙视,还失去了减免作业的机会,真是不划算。是啊,我们都知道没有哪个学生愿意多写作业的,所以减少作业对学生而言,无疑是最大的福利。当然减少什么作业,哪些作业可以减免,尺度全部掌握在我们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持久性,我申明只要集满10次减免章,还可以免写一次周记。此项政策一出台,班级的纪律大变样了,同级部的老师,经过我们班级的老师,看到我们班级的变化,都啧啧称赞。当然这些称赞的话语,我会夸大转告他们,让他们同时收获被认可的喜悦。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同步推进,激活学生的自律性,收效巨大。
回想以前,我为了严整班级纪律总是防着、盯着、管着学生,学生的表现超出了界定的范围,就会抓刺头狠狠批评,搞得自己很受伤。现在的好心态让我采取了放风筝的管理方式,将减免作业作为自己拽在手里的风筝线,于是这些“风筝”就牢牢地掌控在我的手里,轻松自在。换一种教育方式,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让我和学生看到了明媚的阳光,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