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使得孩子除了学习以外其他什么事都不用做,久而久之,孩子便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滋生了孩子的惰性心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身教重于言教”。家长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有些父母在家除了对孩子的生活照料以外,对孩子的学习从不过问。这样,会严重影响子女良好健康习惯的形成和发展,促进惰性现象的发生。
例如:有些学生常找出各种理由拖拖拉拉,边玩边学,时间晚了,就想明天早晨早点起床再完成,而第二天又起床晚了。这样明日复明日,学习成绩可想而知。又如,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的总是个别几名同学,而更多的人懒得动脑思考问题。
作为教师,我们应当谆谆善诱,正确引导和监督学生。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们在平常教学中引入了竞争机制,进行“荣誉存折”积分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侧面促使学生惰性的改变。对于极个别惰性严重的学生,我还采取了阶梯式教育方法:对于别人一次就可以完成的任务,让他按照由少到多的方法去实践。这样,他才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可能自发地要学习。
我们还应该发挥家庭教育的正面效应。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惰性行为的改正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帮助学生纠正惰性行为的同时,我们还要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转变家长的一些错误思想观念,让其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督促孩子渐渐改掉惰性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