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读书笔记 再读《心理学》
因为做课题的需要,需要从专业书中找一些理论支撑,我重新拿起了大学时学习的《心理学》这本书来阅读。
我的课题是小学低年段科学“童化”课堂的实践研究。在这个研究中其实需要了解低年段学生的心理特征。虽然平时上课的过程中对他们进行观察研究,对低年段学生的一些心理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还是缺少科学性的概括和理论上的支持。
通过再读《心理学》了解到了这样一些低年段儿童的心理特征:
在认知过程方面,他们有着这样的识记特点,由无意识记为主向着有意识记为主转化,儿童刚入学,记忆仍保持着幼儿期的主要特点,无意识记仍占重要地位,到小学二年级表现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效果相当。小学低年段儿童机械识记起主导作用。他们在学习时,常常是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背诵。意义识记正确回忆项目数,小学二年级为2.22。小学儿童注意稳定性的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5-7岁儿童聚精会神地注意某一事物的时间平均是15分钟。7-10岁是20分钟左右。
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特点:观察的目的性较差。观察缺乏精确性,顺序性,深刻性。
小学生的感受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
低年级学生在知觉中常常表现出笼统的、不精确的分析与综合的特点。常常表现出不能看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或特征,以及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学生的记忆发展,从无意记忆为主转变为有意记忆为主。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抽象思维逐步发展,但仍带有较大的具体性、不自觉性、不平衡性。
小学低年段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他们地无意注意已相当成熟,一切能引起成人无意注意的对象也能引起低年级学生的注意。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缺乏自觉性,需要教师或其他成人给定目的;在注意进程中也不会组织自己的注意,需要他人不断提醒和关照。
小学儿童探究欲望、好奇心十分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