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峰老师是我省近几年小学语文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他的课堂犹如他倡导的“言语表达”品质一样,在大力提升儿童言语品质的同时,更彰显着他的高品质教学追求。今天有幸听了彭峰校长的课和讲座,受益颇多,最大的收获就是教学要注重朗读。
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拿腔拿调,不叫自然,千篇一律,不叫自然;千人一面,不叫自然。万紫千红,形态各异,五彩斑斓,那才是自然的,世界万物皆是如此,“有感情朗读”也不会例外。感情朗读”的“自然状态”必然是丰富的。换句话说,“丰富”,就是自然的“有感情朗读”的具体表现,是“有感情朗读”的理想境界。
我们怎样将此境界从想象中引入“现实”呢?
开拓语气语调的创造空间,丰富学生对语言的理解
讲到朗读,我们不得不提到“语气”这一词。我们常常听到老师们问——这句话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我们也常常听到“亲切的语气”“愤激的语气”“肯定的语气”“沉痛的语气”等等说法。
“语气”一词,从字面上可以看到,它是由“语”和“气”合成。“语”,指有声语言,指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语句。“气”,指朗读时支撑有声语言的气息状态,指具有声音和气息合成形式的语句流露出来的气韵。
不同的词句要用不同的“语气”,因为每一个词句都是独特的“这一个”;相同的词句也可用不同的“语气”,因为“一千个朗读者就有一千种语气腔调”。可见,运用怎样的语气去朗读一个词句,是藏着巨大的“创作”空间的。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开拓朗读创作的空间呢?
1.“语气语调”个性化
萧伯纳正确地指出:“文学艺术,不管它在语法上如何精确,也不能把语调表达出来,因为说一个‘是’字有五十种方法,说一个‘不是’有五百种方法,可是写下来的只有一两个字。”
而正确的做法就是,将“语调语气”的运用权利“交还”给学生,当然朗读教学必须坚守“正确、恰当”这个底线。
2.填补“提示语”
很多文本,都有人物的语言描写,其中有一些是没有“提示语”的,这就是文本的一种“空白”,她非常含蓄,她蕴含着宽广的想像空间,她有待于学生去发现、填补和阐析。指导学生填补这些“空白”,能让学生的语气语调达到个性鲜明的表现,能使学生对文本的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
3.多样“重音法”
重音是体现语言目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重音”,运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重音,能丰富学生对语言的理解。
有感情朗读,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因为,朗读既是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又是了解作者、丰富自己、吸引听者的有力纽带。从某种程度上讲,朗读的功能,其广度和深度,都胜于文字作品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