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它是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还有两篇略读课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和《不会叫的狗》,单元习作是《续写故事》。单元教学目标有三个:1、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2、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3、尝试续编故事。
对于这一课,我的全部认知来自于上次听彭峰老师的课。下面就以我听课习得内化为依据,谈谈对彭老师的课堂观察:
本节课最大的特点是,彭老师教阅读,抓大放小,真正做到了一课一得。他牵住“预测”这一语文要素层层推进,从题目到情节再到故事的结局多次展开预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学生不仅体验到了预测的新奇有趣,学会了根据题目、插图、内容进行合理的预测,还知道了预测跟实际有时一样,有时不一样。
“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新课程强调以读代讲,多读少讲。课堂上,彭老师把“读”放在首位,指名读、分角色读、默读,读的形式多样。本课,彭老师五次指导朗读,都是四两拨千斤,有的放矢,根据内容,灵活指导,朗读效果立竿见影。如,第一自然段描述了老屋的样子,彭老师提出朗读要求:“谁能读出老屋的‘老’?第二自然段,彭老师指导学生读出老屋自言自语的语气。第三、四自然段,彭老师教给朗读方法“抓住提示语读好段落”。3、4、5、6四个自然段是课文三个相似情节的第一个,主要是小猫和老屋的对话,彭老师在PPT上呈现了这部分文字内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好人物之间的对话,强调要读出语气的变化。
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阅读能力低下,考试时阅读理解题失分较多。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作为教师,反观我们的教学,是否对学生的控制过强,牵着孩子的鼻子走,步步引,环环导,最终达到了课堂预设。一旦失去了教师的扶,学生必然如失明的盲人,举步维艰。本节课,彭老师扶放结合,虚虚一扶,放手培养学生观察发现总结归纳应用的语文综合能力。课堂上,学生有两次重大发现。第一个发现是在学完第一个故事后,彭老师让学生默读7-12自然段,想一想后来的故事与小猫的故事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学生七嘴八舍,饶有兴趣地总结出了5个小点,可以说方方面面都关注到了,总结得很全面。此时,彭老师因势利导,让学生编一编熊宝宝向老屋救助的故事。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强化了课文的故事结构。第二次,根据对老屋的三处动作描写“把老花地眼睛使劲往前凑”“墙壁吱吱呀呀地响”“眼睛眯成一条缝”,学生发现“老屋越来越老了”,这一发现引导学生再次关注课题“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深化了对课题的认识:原来老屋不是冻龄的,而是越来越老,总有一天会倒掉的。那么,问题来了,故事的结局是老屋并没有倒掉,学生自然有疑惑,此时教师展出“作家的信”,借作家的口告诉小读者们“老屋期待着自己被需要,期待着有人不停地上门请它帮忙,它不想孤独地倒下,这才是它总也倒不了的原因。”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个原因是很难理解的,但是读了作家的信,孩子们至少能够知道童话不仅故事有趣,而且故事背后还有深刻的含义,因此,童话是值得一辈子去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