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构建生命化食育的校本实践研究》研究方案
发布时间:2021-07-07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李菁

《构建生命化食育的校本实践研究》研究方案

(执笔人:李菁)

一、研究背景

1.应对中国粮食危机的需要

近年来,粮食安全问题频频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国作为世界第一的粮食进口大国,全球性的粮食紧缺是否会导致中国出现粮荒,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心的问题。8月中旬,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等机构发布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指出,到“十四五”期末的2025年,中国有可能出现1.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其中谷物(三大主粮)缺口约为2500万吨。

2.中国粮食文化的研究需求

     从古至今,粮食文化在不断发生着演变。有关粮食的种植技术、品种演变以及储粮技术,都值得学生深入研究。此外,还可搜集有关节约粮食的传说及俗语、谚语,从中体会粮食的重要性。此外,还可探究“量入为出,食陈储新”之粮食消费文化观;“食以安为先”之粮食安全文化观;“节粮光荣,浪费可耻”之粮食道德文化观;“色、香、味、意、形、养”之粮食审美文化观等。

3. 学生良好饮食习惯养成的需要

小学里,总有一些孩子挑食、偏食,不愿意积极进餐。这种行为表现不仅让老师头疼,家长也会不知所措。其实这种行为与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易受到家长的过分溺爱不无关系。家里物质条件不节制地让孩子多吃;孩子不喜欢吃的,家长也不勉强……这种“宠爱”孩子的行为,也渐渐使得龋齿、肥胖症成为儿童常见的病症。良好的饮食习惯是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所以我们对孩子饮食问题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让小学生吃饱的层面,更要注重小学生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生命化食育:食育指的是对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而生命化食育指的是全方位研究饮食对生命的影响,用生命融入食育,以食育润泽生命,通过饮食教育使学生对粮食文化有更系统的认知,从而理解粮食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

2.校本实践研究:本研究以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为研究载体,生命化食育理念也是结合学校特色、联系学校实际而开发构建的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研究目标

1.认知目标“食知”:认识食物的种类、外形、习性、生长环境和生长规律等,进行食物本身及与食物相关事物的认知。

2.能力目标“食操”:涵盖食物选择、食物制作、食物种植等多个方面。

根据食物的外部特征和自身身体状况合理地辨别和选择食物。

认识和初步掌握食物的采摘、清洗和简单制作。

通过园内种植和园外体验等活动,了解和初步掌握选种、栽培、管理、收割及使用工具等能力。

3.文化目标“食礼”:通过进餐等活动, 掌握餐具使用、自主进餐、尊重长辈等进餐礼仪, 从中习得和传承优秀的饮食文化及由此衍生的文化礼仪,增进自我修养。

(二)研究内容

1.“食知”

1“食育”科学

食育与科学领域的整合。探索各类蔬菜(农作物)的习性、生长规律等特点,通过接触,培养学生对于某一蔬菜(农作物)了解的积极性。

2“食育”艺术

食育与艺术领域的整合。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了解植物的生活习性,在“食育”养护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食育”艺术创作。对农作物进行“艺术化”,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例如:用蔬果的截面做印章;种子DIY;制作树叶书签等。

3“食育”健康

食育与健康领域的整合。就日常饮食而言,孩子不爱食用蔬菜和水果已成为普遍现象。蔬菜到底富含哪些营养成分?这些营养成分又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哪些影响?哪些食物可以多吃,哪些则需要节制等。通过学习有趣的健康知识,让学生爱上蔬菜等天然食物,改善挑食偏食的不良习惯。

4“食育”语言

食育与语言领域的整合。在探索并了解各类蔬菜(农作物)的基礎上,充分发挥想象力,亲子合作创编故事。

2.“食操”

1“食育”种植

将我园露天的学农菜园包干到各班,让学生进行绿色种植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认识各种植物,亲子(师生)种植各种蔬果等,真正亲身参加劳动,体验劳动的辛苦与快乐,从劳动中获取直接的认识。

2“食育”养护

学生将自己家中的花卉植物等带入班级进行饲养管理,在植物角和小农田合适位置统一安置农具,为学生提供观察研究机会,增加养护经验,丰富学生的园所生活,为“手绘阅读本”提供真实性素材。

3“食育”管理

活动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主体,以班级为单位,采取“三自”原则,即自己带(自主);自己种、采(收获);自己做(创新)。

3.“食礼”

1)人文“食育”

劳动教育与艺术修养和社团活动相结合。通过开展“田园三字经”诵读、“人文田园古诗诵读比赛”、“讲文明、习礼仪”演讲比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民族自信和认同意识,成为健康、阳光、睿智、感恩的世界小公民。在举行的各种形式的田园教育活动中打造文明融合的多元文化,创造积极的氛围。这既是我们的培养目标,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2)现代“食育”

开展具有现代气息、现代风采、现代特色的劳动教育,通过“食育”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收获的幸福、粮食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乐于实践,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进而在亲历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 研究思路

① 发挥班主任团队的集体作用

因为本项目涉及到学生的面较为广泛,所以我将募集班主任的力量,充分发挥班主任教师的引领作用,组织和带领全体学生开展有关食育的理论研究、积极实践和探索创新。

② 发挥专家或导师引领作用

由于本项目内容纷繁复杂,构建体系存在一定难度,所以,为了推动本项目的顺利进行,可以邀请专家或导师的指导,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提高研究的质量

③发挥核心成员的中坚作用。

课题的内容丰富多彩,需要课题核心成员作为中坚力量,为课题的创新及内容的丰富提供创新性经验。

2.研究过程

本课题预计三年内进行,将分为4个阶段展开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213月至8。召开课题会议,动员课题组员,布置研究任务,自主学习有关理论,创建课题网站。

第二阶段,文献研究阶段。20219月至12月。根据课题研究内容进行分工,课题成员们的进行搜集资料,学习相关理论,开展阶段学习分享会

第三阶段,行动研究阶段。20221月至202411月。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完成食育课程体系的建构。同时,边开展边组织和指导教师总结提炼经验,并及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反刍和调整。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2412月。全面分析、总结、罗列课题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为结题做好准备。

3.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关于食育课程体系的理论,对研究内容形成比较科学、系统、上位的认识。

行动研究法:在自然、真实的教学环境中,教师根据项目研究方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积累和整理研究资料。

调查研究法:采用书面问卷和口头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了解、搜集学生、教师、家长关于构建食育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的信息,为研究掌握方向。

案例分析法:对研究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有价值的教育教学事件与情境进行现象分析,分析研究其发展变化的原因或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进而发现并总结规律。

、课题特色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1.特色

食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丰富了学校校本化课程的建设。对粮食文化、粮食礼仪以及粮食行动的研究,让学生对粮食有全方位的理解,不仅能够让他们掌握粮食相关文化,更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从而达到尊重粮食、珍惜粮食的效果。

2.可能的创新之处

在研究内容上,不再只是简单地研究粮食文化,而是以粮食文化为基础展开一场研究食育教育的革命;在研究方式上,注重课程与生活的连接性,既具有教育意义,也具有推广价值。

预期研究成果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系统完整的食育课程体系食育课程学生成果手册、食育课程教师成果手册(含撰写的研究论文、案例集锦、调查报告等。这些研究成果将为广大教师的食育教育实践提供相应的范式,为创新校本课程提供有力的支持

七、研究保障

    1.坚实的研究基础。我校多年来坚持参与新教育实验的研究与实践,在开发学校课程、构建德育体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和丰富经验,被评为常州市劳动教育示范校、多名老师获常州市劳动教育优秀辅导教师,多名学生获常州市劳动教育优秀学生等。

2.较强的研究力量。本课题的研究团队都是多年扎根在班主任工作岗位的优秀骨干教师,工作以来参与过多个省、市级课题的研究,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核心成员都具有较为厚实的理论素养、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都有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经历和成果。

3.扎实的前期工作。自确定这一研究主题以来,我们成立了课题核心研究组,分头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召开了次研讨会,就构建食育课程体系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对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等进行了详细讨论,形成了课题设计的基本框架。

4.良好的条件保障。本课题为本校的德育主课题,也是本校着力实施的内涵发展工程,将创造条件,保障顺利推进。在经费上由本校教科研专项经费予以重点保障。在研究时间和方式上,既开展多层面的专题研讨、专题培训活动,又与日常教研活动相结合,组织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学习研究工作。在设施设备上,将根据研究需要进一步提升设施水平,将依托校园网建立课题专题管理网站,实施动态管理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