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一所学校需要多长时间?
——再读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有感
改变一所学校需要多长时间?
第一次读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是在5年前。读了之后很受启发,于是隔一段时间就会再读一遍。书也买了很多次,经 常向老师们推荐,看到有人在我面前流露出想读的愿望,就会顺手送出去一本。现在拿在手里的这本书,已经是03年版的第6次印刷了。一本反映日本新课程改革的困惑与实践的书籍,能够在中国多次加印,说明了这本书的价值。
今年暑期的校本培训,我向学校的老师们推荐并赠送了这本书,希望大家能够在假期中阅读一下,联系当前的课改实际,做一些教育方面的反思。对老师的要求,我自己首先要做到,所以再次拿起这本书,边读边反思,我最近在博客中发表的“课堂里的手势”、“学习的本质”等文章,其实就是这本书的读后感。
佐藤学通过指导学校改变面貌的大量事例告诉我们,改变一所学校的面貌,要从学校内部的变革开始,大体需要三年的时间。
第一年,要在学校里建立起教师相互之间公开授课的校内教研体制。学校改革的最大障碍来自墙壁的阻隔和学科的阻隔。所谓墙壁的阻隔就是一个个封闭的教室,要让其他人走进某一个教师上课的教室是很不容易的;学科之间的老死不相往来,也与当今追求合作的、互相沟通和交流的学习环境格格不入。每个教师都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愿被别人指手画脚,但反过来,自己却可以毫无顾忌地在别人不在的时候,散步含有批评意味的闲言碎语。
佐藤学认为,改变学校面貌的关键,是要每一个教师都能够打开教师的门,让所有的教师都能开设公开课,“把许多陋习,如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避而不谈,却无所顾忌地批评别人的陋习;没有自己的研究课题,只知道按上边的指示行动的陋习;不愿意被别人在背后指点,用坚实的盔甲把自己严密地包裹起来的陋习;只认可自己的行为方式,而不肯向别的老师虚心学习的陋习等等,一并清除、克服,让所有的教师超越自己,构筑起同为实践者的同事们的团结合作关系,这才是学校改革的前提。”
怎样让教师打开教室的门?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校长的领导能力,因为只有校长才能让那些不肯上公开课的教师打开自己教室的门。这需要校长的领导艺术,因为命令式的要求,教师可能会听从,但一定会在开了一下门之后马上就将门关的更严实,说不定还会再加上一把锁,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再要打开这扇门就更难了。二是要有丰富充实的教研活动,让教师在打开教室的门开了公开课之后心甘情愿地接受再一次的公开评论,让其他老师也自觉地产生“下次公开课我来上”的愿望。
教研活动的次数要有一定的保证,才能有效果。现在我们很多学校,一个学期只有两三次的教研活动,而且这些活动还只是传达一下学校的近期工作,互相通报一下备课组的活动,基本上没有研究的内容和氛围。这样的教学研究组织,基本上是处于一盘散沙的境地,这是必须要改变的。校本教研活动的中心目的不是“为了上出精彩的课”,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深入研究:其一,要专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否应对。比如,对于学生上课时的窃窃私语或者困惑,教师是否能够领会;教师有没有在无意识之中,以不恰当的对应遏制了学生学习发展的苗头;对于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学生的反应,教师有没有采取灵活、耐心的态度;对于需要帮助的学生,教师有没有给予恰当的帮助,等等。其二,创设以听为中心的教室。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在教室里,凡有不好好听别人发言的学生,肯定有不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一言一辞的教师。这种不善于倾听教师,往往自己很爱讲话,但讲话时是不会对自己的言辞进行谨慎的选择的,也对在场的每个学生是否听到或者理解自己的讲话毫无意识。其三,教师要有自己明确的课题研究方向。每一个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会又很多的困惑,都有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困惑或者问题就是自己研究的课题。带着如何解决问题的想法去实践,把自己实践中的做法和感悟和同伴分享、交流,会更快地提高自己,也会给别人更多的启迪。
教室面貌的改变是学校面貌改变的基础。在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教室里,能看到身体放松、轻松愉快、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感情的学生和倾耳静听学生轻言细语的教师。而在沉闷的教室里,看到的是学生笔直地端坐着,面无表情,教师也是用生硬的姿势、硬邦邦的语言控制着整个教室。教师的注意力一般只集中在讲课上,很少去关注听课过程中学生思想的起伏波动或与学生的想象产生共鸣。
第二年,要在学校机构和组织的简化上做文章。越是分管细致、组织结构复杂的学校,教师对于全校事物的责任感越是薄弱。大家只想到自己,对他人的工作毫不关心。复杂的组织和机构不但把每个人的工作分的零零散散,而且削弱了大家对集体的责任意识。同时,也常常使得原本应该是中心工作的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边缘化。
学校要将教学研究工作、要将教师作为教育专家的工作放在首要的位置,其他的工作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每一个教师分管学校的一项事务,做到责任到人,需要多数人的合作的时候,由学校出面协调。要给教师省出足够多的时间,让他们用于教学研究工作。在开展校本教研的过程中,要将注意力放在课后的研究上,而不是课前的准备上。很多人在开设公开课之前,会花费很多的时间来准备,但上了课之后大多进行一次草草的评价就了事,这样的活动是很难给人以启迪的。
要通过教学研究来改变学校的面貌,最少100次的授课案例研究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学校改革需要三年的原因,也是必须在机构和组织的简化上做文章的原因。
第三年,要举办专题的展示活动。这项工作其实从第二年开始就可以进行了。公开展示活动既是对学校和教师研究成果的展示,也是促进教师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的举措。
举办公开教学展示和研讨会,关键是要让参加会议的人们看到平时的日常授课情况,因此不需要做刻意的修饰和准备。要让来参加展示观摩的人感受到自己在向什么进行挑战,教室里的学生是怎样在学习的,遇到了什么样的挫折、又是如何克服的,等等。参观的是来看学生如何学习的,不是看教师如何表演的。
推进学校的面貌改变,除了上述的做法之外,学校向社区开放,寻求校外人士、家长等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限于篇幅,这里我就不展开了。
现在回想我2005年10月至2007年9月在前一任学校担任校长的两年,事实上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来着力推进学校上台阶的。自己在做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是这次重温佐藤学先生的大作,让我在反思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出来的。让每一个教师打开教室的门,鼓励校内的公开课和教学研究活动;促进以教研组为单位的一堂好课标准的制定,鼓励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教学改革;减少教工大会的次数,为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留出空间;举办各种教学展示活动,给教师的发展搭建平台……。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还有很多事情做的不够仔细、不够深入,如果能够想的再清楚一些,推进的再扎实一些,学校面貌的变化可能还会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