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与不确定的思考
最近有幸拜读了王晓春老师的《教与学的秘密》,这是一本解读佐藤学的课堂教学观的书籍,是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呈现的。我现在做的应该就是效仿王老师,在做王老师读书笔记的读书笔记吧!作为青年教师的我,见解肯定没有王老师的准确,就只当做记录自己心得的方式。
1、“主体性”神话
在我国,人们通常也是这样理解的,自主嘛,就是我的地盘我做主,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关于自主性的理解爱走两个极端:要么全听自己的,要么全听别人(上级)的。比如在教学上,一提倡自主学习,教师就以为学生自己能学好,让他去学就行了,然后发现事情没这么简单,学生自己学效果未必好,于是急忙否定自主学习,认定“说到底,还是得我来教,还是老办法效率高,效果好”。其实自主学习并非简单的让学生自己去学,那是一个很复杂的师生和教材互动的过程。
(《教与学的秘密---解读佐藤学的课堂教学观》,第3页)
我是教小学低段的美术老师,在我这一年的教师生活的观察中,可以说学生是无法完全做到自主学习的。墨子提出“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学生对于新知识是茫然的,就算有网络的帮助,知识也是片段的、碎片式的,如何让学生想要去学习,找到碎片“拼图”的方法是教师教学责任之一。“主体性”不是学生为所欲为,也不是师云亦云,教师是引导者,需要告诉学生为什么做、在哪里做、什么时候做、如何做、要达到什么要求(没有要求更好,更能体现学生自主是内驱力的作用)。学生在听了教师讲解后,再自己再主动的去探究,学生自主学习的是之后的这个过程。就算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顺序有所调整,或是学习方向有一些偏航,也是学生在探究中的收获,这也就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了。
2、确定的思考与不确定的思考
一切创造性行为都是发自不确定的语言,探索地进行着的行为。
为什么我们的老师对确定性情有独钟呢?我想这与教育本身的特点有关。教育的重要任务甚至是主要任务就是传承,而不是不确定的东西,传承起来比较麻烦,越是确定无疑的东西,传承起来越方便。这与考试、人的心理、人的智力也有关。也因此,要提倡重视不确定的思考,我想,较好的办法是拿出具体的案例来,思考它的价值在何处。这样的案例讨论多了,教师就能较好地处理教学当中不确定的思考了。
(《教与学的秘密---解读佐藤学的课堂教学观》,第4、5页)
要提倡重视不确定的思考,应该考虑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老师对不确定性情有独钟?它的价值何在?我认为教师要走在学生的前面,找找可以“不确定的思考”的知识点,不可盲目的进行不确定的思考,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引导学生。
教育的重要任务甚至是主要任务就是传承,但并不是全部内容,教育是需要继承与发展的。发展就是需要创新的,在已有内容的基础上或在从未探索的领域进行探究创新,这也是教育“自主性”的体现。
对于严谨的学科,例如数学、科学、物理等,中小学阶段想要有新发现实在是不太现实,最大的创新不过是科学实验,最大的作用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树立正确的科学探究学习观。而对于创新类学科,例如美术,“不确定的思考”对教师教学有很大帮助,因此,对创新类学科教师的要求就比较高了。以美术学科为例,美术学科最先培养的就是学生的感知与创新能力,学生对生活、环境、世界的具象或抽象的表达无对错之分,学生的作品更是千姿百态。一个长方形可以看成窗,也可以看成汽车的身体,只要表达出来就是合理的存在。这么说来,美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蔡元培提出的五育并举,其中就有美育。创新类学科是“不确定的思考”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