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成长营的活动将在我校举行,为此,暑假里,我就已经开始在思考,要上哪一课,也纠结了一阵,面对全新的教材,全新的年级,心中很没有把握。选定《慈母情深》这一课之后,也学习了许多优秀的课例,观看了王崧舟老师和孙媛媛老师的优课案例视频,大家的课总是赏心悦目,行云流水,让人叹为观止的。那么,我的思考是,面对我的学生,我该以何种方式进行教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习得什么?
因此,《朗读者》的视频在课前呈现出来了。在这短视频中,学生能真切地了解梁晓声童年时代的生活状况,以及在那个年代,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的母亲所能给予他的最有远见的支持。虽然也设计了课前预习单,但是对于了解写作背景来讲,远不如这段视频直观、震撼。
初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说一说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然后再进行浓缩,将长文章读短了,逐步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学习“渴望买书”这一部分,抓住“失魂落魄”,让学生展开想象,以此更真切地体会到作者对《青年近卫军》这本书的渴望。但是当时作者迟迟没有开口,这是文章的矛盾处,抓住矛盾,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在交流中感受到当时家庭的贫困、书本的昂贵,都是作者纠结的所在。
“初入厂房”这一部分是环境描写,作者以朴素的语言,将母亲恶劣的工作环境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此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在语句分析的过程中挖掘这个地方低矮、喧闹、潮湿等特点。其实在小组合作中,我也一直有一个顾虑,就是担心会重形式,轻质量,但是今天行课下来,还是能看到参与讨论、表达的学生比平时要多一些。
最后,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接下来的一幕幕,不仅是对事情发展过程的一个梳理,也是为接下来品悟慈母情深做好铺垫。
上完课,聆听了成长营的伙伴们的只会分享以及蔡校的高位引领。我们再教学过程中,关注点不妨更高阶一点,更有效地落实聚合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关于单元意识,实现更高位的建构。
每一次的活动,都是心与心的对话,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一次欢聚一次习得,一次探讨一次历练,愿我们每个人在教育的田野中拔节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