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新启
横山桥中心小学 吴焱云
(一)
其实人类社会主要是靠确定性的知识来维持的,在科学研究中,逻辑的确定性也是起支撑作用的骨架,而且不确定的思考和不确定的知识也未必都是好的。虽说如此,我们还是得承认不确定的思考是创造性的一个特点。确定意味着固化,固化当然是不利于创新的。但统观我们的教育教学,老师们对确定性的思考和确定性的知识过于迷信了,许多人甚至完全排斥不确定的思考,这很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与学的秘密——解读佐藤学的课堂教育观》,第4页)
在每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引领着整堂课的教学。也因此教师希望学生围绕教学点进行回答和反馈,希望得到学生“确定性”的答案。但语文考验的毕竟是学生的综合素养,它体现在学生回答的方方面面,因此,对于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和“不确定性”的回答,往往会感到意外或本能地回避。这其实是不尊重学生主观想法的表现,要尽量避免。
(二)
我国的情况与佐藤学先生反映的日本情况几乎完全相同,课堂发言,小学闹哄哄,中学静悄悄。按佐藤学先生的考察,西方学校并非如此,如果此言非虚,那就不得不让我们想到,这可能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关。
(《教与学的秘密——解读佐藤学的课堂教育观》,第6、7页)
提到小学“发言过剩”的现象,不得不承认,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只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鼓励,学生的发言积极性就特别高。这是一件好事,但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思考:如何提高课堂回答问题的有效性?同一个问题,给不同的学生回答,会有不同的效果。因此,找准每个学生的薄弱点和需求点,通过课堂提问有效地查漏补缺,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