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读《倾听比发言重要》有感——朱晓红9月学习笔记
发布时间:2021-10-09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朱晓红

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提到与其鼓励学生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能力。因为听是说之母,倾听是一种输入,倾听的情境更有利于思考,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

仔细品读这段话,觉得极有道理。

回想平时我们的课堂,一般都喜欢追求热热闹闹的场景,用“小手直举,小嘴常开”来作为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而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繁华,恨不得一个问题抛下去,马上有学生秒回,百家争鸣,似乎气氛达到了高潮,这堂课就出彩了。反之,若是一个问题下放后,遭遇了几秒钟的冷场,那老师就会急忙启动救场模式,开始抓心目中的优等生来撑场子,或者直接就开始一言堂,以免课堂出现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切切的窘境。殊不知,思考时需要时间和空间的,若一味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那学生思考不周、不深,也难以输出高质量的信息。如此,表面的繁华、浮躁其实难以掩饰种种低阶思维的表现,那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课堂上又怎能有生长?

我经常给学生解读“聪”这个字的构字特点,聪明的孩子拥有的最重要的法宝是什么?是会用耳朵听!所以,聪字的左半边是个大大的耳,这就是告诉我们在课堂上、在生活中都要竖起耳朵认真听身边人说的话,边听边思考边记忆,你就会越来越聪明。所以,在落实课堂常规时,我严格要求学生注意倾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尤其是在同学发言时一定要耐心、仔细地倾听,并及时整理信息,以便做好补充和纠错的准备,若赞同,那就好好吸收同学的优质见解,纳为己有。而对于老师的讲解,我也会用加重语气、放缓语速、重复关键词句等方式,来提醒学生抓关键信息,甚至及时在书本上记录。特别是进入高年级,语文课上的文本解读都是需要深入浅出地感悟的,往往一个问题需要从多元角度来思考,师生之间思维火花需要一点点碰撞,才会逐步让学生形成高阶思维,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和言语风格。在长时间的坚持之下,学生倾听、发言的习惯越来越好,课堂秩序也越来越好了。

因此,用心的倾听甄别和深度的思考发言是互生共长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既有温度,更有广度、深度!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