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小学:发言过剩;高中:拒绝发言
小学教室“闹哄哄”,高中教师“静悄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由制度性约束派生出来的问题相当多,但是绝不仅止于次。按佐藤学先生的考察,西方学校并非如此,这可能与东西方文化差异有关。东方文化特别讲面子,嘲笑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还有一个原因是厌学,他讨厌的并不是说话,而是有关教学的发言,这显然是厌学的症状。人有天生好学的一面,每个人都有学习积极性,这种积极性一要开发,二要保护,不能利用。不能完全追求虚假主体性的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教与学的秘密---解读佐藤学的课堂教学观》,第4、5页)
中小学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积极的学习观。现在的小学教学内容量大,教师教,学生学,慢慢的形成了被动的学习习惯。到了高中加上升学压力、课业繁重,学生连接受学习的时间都不够,哪来的时间闹哄哄。我也通过其他途径了解一点西方国家学校,西方学校初中的知识,我国小学生已经学完了,在网上也经常能刷到一个九九乘法表就能得到赞许的华人。西方中小学学习的内容较简单,学生压力不大,才使得之后(高中与大学)更想去学习,做到了循序渐进。国内想改变现状是有很大困难的,因为不仅使小学,其他阶段也要作出改变。最近推出的5+2模式,就是为改变此现状的措施之一。
作为一线小学老师,我发现的是一到三年级回答问题的热情比四到六年级高,一到三年级学生回答问题虽然正确率不高,但一直保持求知的状态,尤其是从一年级开始管理的班级,效果更加明显。慢慢的,回答的问题正确率提高了,学生之间也能做到互相倾听。教师的语言能给学生带来力量,我在课上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说出来就是最棒的”,敢于表达比回答本身更值得鼓励。对于四到六年级,我都会上的内容比书本简单一些,就像今年我半路接手的六年级,对知识点都不了解,更谈不上系统了,只能从头开始教,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教学,学生才能想去学。
6、倾听比发言重要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他们的倾听能力。
...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从而产生共鸣。
从学习的角度看,听当然比说重要,读当然比写重要。听和读是输入,是吸收;说和写则更多的是输出,是表达。
(《教与学的秘密---解读佐藤学的课堂教学观》,第17页)
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倾听”,首先指的教师要认真听,不光用耳朵听,还要用心来听。而且这种听不光是听话的内容,还要听其中的感情,画外之音,言外之意。这中间不单是信息的传播,还有情感的交流与共鸣。教师在鼓励学生发言的同时,更要鼓励学生努力提高发言质量。对那种浮躁的表演式、炒豆式的课上发言,应该加以制止。
(《教与学的秘密---解读佐藤学的课堂教学观》,第18页)
对于美术课堂,倾听更多体现在教师说,学生倾听。因为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是说不出什么内容或者关键问题的,所以教师的表达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学生听到什么,取决于我们表达什么。教师说的有质量,能够贴近学生们的实际生活,学生产生共鸣是学生倾听的前提条件。学生坐得住,听得进,发言质量提高了,说明教学内容就学会了,思考的问题就会有更高的层次。一个有质量的发言是带动学生思考的突破口,所以在一位同学回答时,要控制好其他学生,保持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们也能端正倾听态度,在交流中共同进步。
反过来,学生有高质量的发言,教师是否能保持学习和平等的姿态去倾听也非常的关键。就我自己来说,我第一年在上公开课时,特别喜欢预设学生的回答,按部就班的上完一节美术课,我自己录下来看过,学生就像我的工具人,一个个听话的小木偶。我听到的都是我自己想听到的内容,为了教学流程而服务的,久而久之,学生会觉得上公开课不用怕,老师会给“答案”的。所以,教师上课时不能让“交流”和“互动”为教学环节服务,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说,预设教学流程,但不固定学生思维和回答,给学生创建大胆表达想法,认真倾听,敢于参与交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