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特殊样式,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特质。童话之于儿童,是童年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选入语文教材的童话很多,如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就收录了《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可是,对童话特质认识不清,就很容易把童话教成记叙文,将其中的道理概念化,很可惜。
在童话体文章的教学中,不能以简单的课文分析、乏味单调的认知活动作为课堂的主要形式,因为这样就忽视了学习主体内在的对文学形象的感知、体悟与理解的心理过程,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本身的理解,而且使其不能获得真正的文学美的熏陶。 我们可尝试运用以下教学方式。
一、童话要读和讲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读那些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段落,读出人物形象,读出情节曲折,读出个中趣味。通过这样足够量的言语实践,更好地帮助学生品味并实践文学语言的情感美与形式美。学生自己讲童话,可以悄然体会到很多东西,那些瑰丽的想象、原始的智慧和朴素的情感,注意选取故事感强的、情节简单明了的、结局光明美好的。
二、童话要演
通过表演,学生能进入童话。童话情节性强、冲突性强、人物易塑造、富有儿童精神和游戏精神,很适合表演,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激发内心美好的理想。但是课堂时间有限,仓促之下很容易流于形式,因此可以另外抽出时间,酣畅淋漓表演一番。
三、去发现,童话的叙事特点
引导学生努力去发现童话的叙事结构、叙事程式,如童话常用的反复、对比、循环、现实与幻想结合、包孕、巧合等。这些不是教师讲授就能理解的,需要儿童自己去多读,读多了,自然有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