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对中国大多数有孩子的家庭来说,或大或小都是个问题。不好好吃饭的不在少数,谁家还没有过担心孩子营养不均衡或是追着孩子喂饭的经历呢?孩子太爱吃,家长也会担心,吃成了小胖墩,会不会影响智力,给健康带来隐患?
作者藤森平司生于1949年,是位“爷爷辈”教育工作者。但他大学时学的专业跟教育并没有关系,而是建筑。毕业后,因为对学校建筑感兴趣,就去考了教师资格证,去学校当老师来实际体验学校这样的建筑空间,以及建筑对孩子们的影响。
因为不是专门学教育的,没有那么多固有观念,反而激发了作者很多教育方面的思考。并从此走上了教育工作者的道路。他先后设立了3个幼儿园,均出任园长。除了这本《食育》,还著有《21世纪型婴幼儿保育和教育》、《孩子成长过程中信息的作用》等书籍。
在《食育》这本书里,作者通过三个章节,从思考、实践、为什么需要重视,谈了谈他几十年办幼儿园过程中实践食育的体会的经验。短短3小时的阅读,让我发现不少有趣的观点。
吃饭这件小事,原来可以引出这么多学问。书的开篇先是描述了东京商业街的一番热闹情景:窄窄的巷子里,一家店挨着一家店,此起彼伏的不止叫卖声,还有各种食物的香味。买菜都是孩子们的任务,通过买菜,孩子们学会分辨食材的好坏,学会订购、讨价还价、付钱找钱。孩子们也会被各种美食吸引驻足,即使只在巷子里转转,也足以刺激孩子们的五感。
多么熟悉又怀念的场景!虽然书中说的是日本,我小时候倒也在菜场里体验过差不多的情景呢。只是现在孩子们生活在水泥高楼之中,很难得有这么接地气的体验了。
其实“吃”对孩子来说应该是很有吸引力的。记得我小时候还曾经说过“我可不想死,因为还有那么多好吃的没吃过呢”这样的傻话。但为什么现在有的孩子会挑食,不爱吃东西呢?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可从没听说过哪个孩子挑食。一是现在的食物太丰富,除了主食还有各种各样的零食。二跟家长也有关系,孩子不吃,便跟在后面喂。吃饭成了任务,孩子们难免心生抵触。
食物的丰富性会吸引孩子,也为孩子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一旦对食材产生兴趣,自然会思考很多问题。比如孩子们会思考,盘中的食物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怎么种出来的?也会自然地生出感恩之心。
自己种食物也很有趣,会让孩子在开花、结果、收获的过程种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注意力、关心他人的心情,也会有机会发现问题,从而提高孩子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