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对于文体及不同文体的教法,我存在较大的困惑,但是我知道,文体有别,教法各异,不同文体的课文教学设计往往有很大的区别。周一贯先生主编的《小学语文问题文体大观》给我指引了方向。
何谓“文体”?“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裁,是某种历史内容长期积淀的产物。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作者提笔为文,因内容和形制特点的不同文章会呈千姿百态,内容和形制特点相近的作品被归为一类,形成分类的文体,但因为文体分类有一定的复杂,,所以分类并没有绝对的界线,只能是相对的。正如周一贯先生所说“定体则无,大体须有”。
我们的语文课堂应少一点花哨,多一点本真的专业自信。质朴的教学,首先要有效,要能达成教学目标,其次要有一定的教学效率。所以“质朴”是相对于语文教学的效率和有效性而言的。当我们有了正确的文体判断,就能生成有效的教学内容。
文体回归,我们该怎么做呢?
1、强化文体意识,明确文体教学范畴
“文无体不立”,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文体知识都是绕不开的基础。小学阶段涉及到的文体主要是:第一学段“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第二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第三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读书笔记和常用的应用文”。
2、突出文体线索,重组教材单元教学
现行教材大多是以人文主题为主线组合的单元,特别“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一般会分为“人与自然”“保护环境”“关爱他人”“科学精神”等专题。在教材使用的过程中,许多名师积极探索,或通过重组让选文按体归队,或通过添加置换让文体成群结队,或借助群文阅读让文体焕发异彩。比如注重言语智慧的薛法根老师就依据文体将现有的教材课文进行重新编排,形成以文体为核心的课文单元,实现一类文体一个单元的类篇教学。
文体线索的重要性在群文阅读时显得尤为重要。老师们在设计群文阅读时,常以文体特征为议题组合群文,比如蒋军晶老师的经典课例《创世神话》就选用了7个不同民族地域的创世神话,学生通过连续阅读这一类文章,在求同、存异、整合、判断的阅读策略指导下,发现了创世神话的神奇密码,体会了其中写作的奥秘。
3、把握文体脉络,触类旁通渐成系统
语文课文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语文教学究竟要通过这些例子教什么呢?书中列举了蒋军晶老师执教的《文成公主进藏》一文。蒋老师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以复述故事为经,以培养阅读能力为纬,凸显民间故事的文体特征和文体表达特色。教学内容只选取了两个点: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发现民间故事的叙事密码。教学时蒋老师设计了三个练习:一是将单篇的故事拆分为若干个故事,二是在情景中讲解民间故事的叙事结构,三是练习讲故事。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三点启示:首先,用好这篇课文,从文体特征出发,先沉入文本,感受课文的个性价值——从文成公主进藏的神奇情节中感受民间故事的瑰丽想象、浓郁情感。其次,由这一篇聚合推演出一类的共性特征——民间故事的叙事结构。最后,通过言语的运用练习——复述故事、创编故事,内化吸收,转化为个人的言语能力。
语文教学,应该是教会一篇,认识一类,把相同文体的文章整合学习,关注文章的结构模式、表达方式、写作特色等,由“这一篇”推演至“这一类”,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让他们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