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的秘密》读后感---没有两所完全相同的学校,也没有两间完全相同的教室
在《教与学的秘密》中,王晓春老师提及到佐藤学先生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对事物的差异、事物的特点是否敏感,此事很重要。据他看这种敏感按其程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有些人对事物的差异很不敏感,在他们看来,学校和学校、班级与班级都差不多顶多分成好坏两个类别。他们是官僚主义者(如某些校长),或者是脱离实际的理论工作者(如某些夸夸其谈的教授),或者头脑简单的教师。这是最低的层次。这种思维方式必然导致一刀切主义和标准答案主义,既然大家都得一样的病,吃同一种药也就行了。这很合乎逻辑。第二个层次的人,他能感觉到事物的差异,但是说不清楚,只是一种模糊的印象。有不少老师都对我说,他走进某个数室,就感觉这个班有一种特殊的 “味道”跟别的班级不一样,但是你问他怎么不一样,他又说不出。这种人属于对事物的差异尚存敏感,但缺三理性的思考和判断。比这种人更高明的人属于第三个层次,这种人不但能敏锐地感受到差算,而且能理性地分析其差异之所在,然后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予以回应。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事物是有差异的,差异几乎是无限的,树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可卡,这样一来就没法研究子人生有限,你哪有那么多精力?于是我们就得注意到事情的另一面 事物固然有差异,然而也有共性,因此事物是可以进行总体研究和分类研究的。找出其“公约数”,就可以进行分类研究。分类研究脱离了一个个具体例子,但比起笼统概括来,毕竟细了一点,距实情更近了一点。再具体一点就是个案研究了。我为什么偏爱个实研究?因为它最不易脱离实际,最不容说空话,最能看出一个人分析问是和解决问题的真能力。当然,个案研究者如果缺乏高瞻远瞩的境界,也有可能走向细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是要小心的。
学校没有相同的,教室没有相同的,学生没有相同的,老师也没有相同的,在课堂上,老师还需要把控课堂的能力,抓住孩子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