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改增设的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从本质上讲,这是一门基于生活实践领域和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并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课程。由于没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限制,该课程具有开放的实施空间、综合性内容、活动形式灵活等特征,这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评价方式方面具有特殊性。近年来各专家、学者越来越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自2000年以来,知网上发文的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一、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原则的研究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情况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各学校和教师要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持续发展为目的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要坚持评价的方向性、指导性、客观性、公正性等原则。北京的庄重老师在《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实施学生评价》一文中,总结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评价的六大原则:参与性原则、主体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多元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专家学者普遍认为:要突出学生在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提倡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对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进行综合考察和评价,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内容研究
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内容是实施评价的开始。郭元祥认为,要科学选择学生评价的内容,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学习态度、合作精神、探究能力、社会实践与交往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劳动态度与劳动习惯、设计与操作技能。万伟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八大关键能力,教师应围绕这八大关键能力全面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发展情况。这八大关键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组织与规划能力、合作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我反思与管理能力。庞非认为:有效的评价必须建立在丰富的评价内容基础上,对学生评价的内容越具体,过程性越明显,学生在活动不同阶段参与的积极性就越高,主要从活动态度评价、合作精神评价、探究能力评价、社会实践与交往能力评价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评价这几个维度展开。
在明晰评价内容的基础上,要科学建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唐丽认为学生评价指标项目主要包括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活动过程的要素,主要涉及行为能力或基本的发展状况。第二维度是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感发展。该评价指标体系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评价理念:重过程、评价主体多元化、淡化量化评定。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法的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把或主要不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目标。并且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相比,对学习过程与方法、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难度更大。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采用描述、展示、解释、对话等质性评价方式比较适宜,让评价成为潜能挖掘、发挥和素养提高的契机。
(一) 评价主体
综合实践是开放的课程,在进行评价时,所涉及的主体是多元的:有教师,有学生,有家长,也有其他社会主体。如果学生相对独立完成的活动或在学校领域实践的活动,学生自评、互评就是主体多元化评价中最常使用的手段。学生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反思,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促进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学生互相评价,这个过程让学生成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别人,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耐心地与人交流,倾听对方的想法,向他人解释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更全面的认识。而学生实践活动的空间如果是在家庭、社区,家长和社会人士的评价就当必要。总之,通过主体多元化评价,学生学会了激励、交流、启发、合作,综合实践活动呈现多元、灵活态势。
(二)评价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法是质性评价方法,它着重对学生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如汇报、成果与作品展示、研究报告答辩、演示、表演、竞赛、评比等。无论选用何种方法,其运用先决条件均为观察。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
成长记录袋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较常用的评价方式。一般来讲成长记录袋的形成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表现学生发展变化的资料能够反映学生成长的轨迹,成长记录袋的制作过程涵盖了学习活动从开始到完成的整个阶段。此外,观察评价、自我评价、问卷调查评价、师生相互商讨评价、成果展示评价等也是常用的评价方法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无论是采用什么方式进行评价,都应该落实“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灵活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让评价更客观、全面。
四、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1.活动目标缺少有效性,不利于评价的具体操作
2.评价主体缺少评价意识
3.评价过程重“讲解”轻“操作”
4.评价内容没有体现层级性和阶段性。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表现性评价策略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往往通过平时在活动中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和了解,采用描述性评价的方式,给学生的行为表现打上一定的评价等级,但事实上教师对学生每一项能力的发展的具体情况缺乏清晰的了解和全面的分析。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应该引入并遵循表现性评价的理念与操作举措。运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通过设置若干的情境或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去完成某项任务,通过学生完成任务的具体情况表现对学生的关键能力的发展情况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表现性评价不仅是一种评价理念,也是一种评价方法。胡婷婷认为:表现性评价不仅能评价学生“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能做什么”;表现性评价有清晰可行的学习目标,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过程;表现性评价不仅关注结果,更加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表现,这些都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理念高度匹配。
钱新建认为:表现性评价可应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各个阶段,开发表现性评价任务,要在明确评价目标的基础上,依次开展设置活动任务、选择活动情境、拟定活动要求、制定评判规则等几项工作。
六、对本课题的启示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是融为一体的过程,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与评价是一体化的过程。综合实践互动课程的评价不仅考察学生的表现,更要促进和提升学生的表现。
2. 在开展评价过程中,要关注多元主体的参与,如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社区评价和自我评价等有机结合,此外应特别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指导学生就评价结果进行反思,发挥评价的教育作用。
3. 无论选用哪种评价方法,其运用先决条件均为观察。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因此活动的写实记录是开展评价的起始环节,应客观、真实地记录学生的表现。
3.新的课程形态需要新的评价方式。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课程评价,在课程实施中积极尝试运用表现性评价,逐步深化对表现性评价的认识,积累表现性评价的经验,通过优化评价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