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教师课堂倾听与教学策略研究》课堂教学设计
学校 | 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 学科 | 科学 | 设计者 | 殷霙 | |
课题 | 导体和绝缘体 | 年级 | 四年级 | |||
教学 目标
| 1、了解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2、认识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导体,哪些物品是绝缘体。 3、使用验电器做人体导电实验,懂得人体也是一个导体。 4、通过实验,检验和比较不同液体(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 | 重点 | 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及其特点,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2、通过实验检验自来水、纯净水和盐水的导电性能。 | |||
难点 | 了解探究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学会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 |||||
教材 分析 | 《导体和绝缘体》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简单电路》的第二课。通过二年级下册《它们是什么做的》认识了常见的材料,观察材料的轻重、厚薄、颜色等特征。通过三年级下册《身边的材料》探究不同金属的各种性质,并了解其用途。通过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点亮小灯泡》的学习,学生对电有了一定的认识,已经知道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电路是一个闭合回路,要形成通路电灯才会亮起来,知道电路形成的条件。本课带领学生认识不同材料的导电性能,认识导体和绝缘体,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检测器的概念,用检测器来检验材料的导电性,通过将不同材料接入检测电路,观察灯泡是否亮起来判断电路是否为闭合回路,进而判断不同材料的导电性。 | |||||
学情 分析 |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动手能力也较强。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点亮小灯泡》的学习,学生对电路的连接和闭合回路有了一定的认识,由于学生在一、二、三年级已经有了科学课的实验教学,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 | |||||
教学 策略 | 做中学,探究性学习。 | |||||
教学 资源 | 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 | 教学 媒体 | 白板,实物投影 | |||
教学过程设计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一、导入新课
| 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点亮小灯泡》 2. 引导学生观察导线的结构。 | 观察导线的结构,思考各部分的功能。 | 利用旧知《点亮小灯泡》引入观察导线的各部分材料,思考不同材料的作用,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不同物体的导电性能” | |||
二、操作与探究
| 1.出示铅笔芯、塑料尺、竹签、铝箔、铁钉、橡皮、瓷勺、硬币、木筷、玻璃的图片,提问:你认为这些物品容易导电吗?预测一下并说出理由。 2.这些物品到底能不能导电呢?口说无凭,该如何证明? 3.演示如何使用电路检测器。 4.提问人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5.刚才我们检测的绝缘体是否一定是绝缘体呢? | 1. 学生预测不同物品的导电性。 2. 学生思考如何检测不同物体的导电性。 3. 学生利用检测器检测不同材料的导电性,并做好记录。 4.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5. 学生做验电球人体导电实验。 6. 学生再次用验电球检测刚才的绝缘体。 | 学生通过小组猜测、实验,进行分类总结,在探究中获得导体、绝缘体的科学概念,同时将自来水、土壤归纳到绝缘体一类,引发认知上的冲突。
当学生有认知冲突的时候,学生会自主地进行思考,同时也会更佳专注地倾听并思考。 | |||
三、探究不同液体的导电性
| 1.我们平时会接触到很多种水,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等等。 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自来水是导体。不同的水导电性能是不是一样呢? | 1. 学生思考并设计探究实验。 2. 学生动手操作。 | 探究不同的液体的导电性,从改进检验装置和改变被检验材料出发,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创新。 | |||
板书设计
|
13.导体和绝缘体 容易导电:导体:铁钉、铝箔、人、水 不容易导电:绝缘体:塑料、干竹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