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课题研讨课《导体和绝缘体》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1-11-17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沈安姣

《农村小学教师课堂倾听与教学策略研究》课堂教学设计

学校

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学科

科学

设计者

殷霙

课题

导体和绝缘体

年级

四年级

 

教学

目标

 

1、了解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2、认识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导体,哪些物品是绝缘体。

3、使用验电器做人体导电实验,懂得人体也是一个导体。

4、通过实验,检验和比较不同液体(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

重点

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及其特点,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2、通过实验检验自来水、纯净水和盐水的导电性能。

难点

了解探究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学会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教材

分析

《导体和绝缘体》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简单电路》的第二课。通过二年级下册《它们是什么做的》认识了常见的材料,观察材料的轻重、厚薄、颜色等特征。通过三年级下册《身边的材料》探究不同金属的各种性质,并了解其用途。通过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点亮小灯泡》的学习,学生对电有了一定的认识,已经知道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电路是一个闭合回路,要形成通路电灯才会亮起来,知道电路形成的条件。本课带领学生认识不同材料的导电性能,认识导体和绝缘体,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检测器的概念,用检测器来检验材料的导电性,通过将不同材料接入检测电路,观察灯泡是否亮起来判断电路是否为闭合回路,进而判断不同材料的导电性。  

学情

分析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动手能力也较强。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点亮小灯泡》的学习,学生对电路的连接和闭合回路有了一定的认识,由于学生在一、二、三年级已经有了科学课的实验教学,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

教学

策略

做中学,探究性学习。

教学

资源

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

媒体

白板,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点亮小灯泡》

2.     引导学生观察导线的结构。

观察导线的结构,思考各部分的功能。

利用旧知《点亮小灯泡》引入观察导线的各部分材料,思考不同材料的作用,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不同物体的导电性能”

 

 

二、操作与探究

 

 

 

 

1.出示铅笔芯、塑料尺、竹签、铝箔、铁钉、橡皮、瓷勺、硬币、木筷、玻璃的图片,提问:你认为这些物品容易导电吗?预测一下并说出理由。

2.这些物品到底能不能导电呢?口说无凭,该如何证明?

3.演示如何使用电路检测器。

4.提问人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5.刚才我们检测的绝缘体是否一定是绝缘体呢?

1.     学生预测不同物品的导电性。

2.     学生思考如何检测不同物体的导电性。

3.     学生利用检测器检测不同材料的导电性,并做好记录。

4.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5.     学生做验电球人体导电实验。

6.     学生再次用验电球检测刚才的绝缘体。

学生通过小组猜测、实验,进行分类总结,在探究中获得导体、绝缘体的科学概念,同时将自来水、土壤归纳到绝缘体一类,引发认知上的冲突。

 

 

当学生有认知冲突的时候,学生会自主地进行思考,同时也会更佳专注地倾听并思考。

 

 

三、探究不同液体的导电性

 

 

 

 

1.我们平时会接触到很多种水,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等等。

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自来水是导体。不同的水导电性能是不是一样呢?

1.     学生思考并设计探究实验。

2.     学生动手操作。

探究不同的液体的导电性,从改进检验装置和改变被检验材料出发,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创新。

 

 

板书设计

 

 

 

13.导体和绝缘体

容易导电:导体:铁钉、铝箔、人、水

不容易导电:绝缘体:塑料、干竹签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