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一体四面包括:文言、文章、文学、文化。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
文言:主要表现在词汇和语法方面。文言与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上,学习文言文,前提是学习文言。
文章:指文言文的功能。有些文章有明确的实用功能,如《陈情表》《出师表》等;有些文章有“载道”功能,如《劝学》《师说》等:有些文章有“言志”功能,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等。
文学:是指文言文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语言的锤炼和文章的考究两个方面。文言文是文章与文学的统一。
文化:在文言文中是多层面体现。文言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体现;文言文体现传统思维,如《劝学》重比喻论证,《师说》重类比论证,都体现偏于感性的民族思维方式:文言文记载着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民俗风情等具体文化内容;文言文传达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即所言志所载道。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
如今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翻译而忽视了“文化渗透”,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改善。
首先,从文字层面来渗透文化。
第二层面,文章或者是文学欣赏。从文章样式当中来体现文化,根据文体特征特点来开发文言文的教学内容。课本里的文言文基本可以归为10大类:史诗传记类、诸子散文类、传奇小说类、游记小品类、政论辩说类、诗词散曲类、骈文词赋类、古代戏曲类、书信公牍类、序跋赠言类。
第三个层面,从文化母体中建构文化。传统文学题有文人登高、名士悲秋,闺妇思亲、客子露愁、亲友惜别、官宦感时,时人怀古、武士戍边、幽人归隐、雅士聚会。
第二和第三层面对于群文教学有启发意义。以一篇带动一类,让学生在群文的滋养下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文化渗透”,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