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要领——汤晓丹11月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1-11-2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汤晓丹

(一)着力于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

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往往就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比如,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恒惴栗”,“恒”并不能简单理解为“常常”,文章的背景是王叔文变法失败,当年被拿下,次年被处死,而柳宗元也是一贬再贬,所以柳宗元的“惴栗”,不是一般的恐惧害怕,而是“每时每刻都在害怕”,一个“恒”字点出了柳宗元当时的心境。

(二)处理文言文字词的原则。

放过。有些词句不必处理,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古今一致或学生理解不困难的,比如“孔子日”,就不必处理。二是生僻的难字难句,教科书有浅易注释的,一般让学生借助注释,知道即可,不必过多纠缠,比如“形貌昳丽”的“昳”。

突出。与现代汉语相比,意思上“同中有异”的常用字,要突出讲解,并可适时补充词汇知识。

深入。集中体现作者情意和思想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和需要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具体感受的字词语句,这两类要深入探究。比如,“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中的“发”和“索”就需要想象书童的动作举止神态。

(三)重视文言文知识的应用价值。

重视文言知识的应用价值,要适当引入文言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受课文,比如讲《孔雀东南飞》中的“昼夜勤作息”,就要引入“偏义副词”这一知识。当然,也要防止为讲知识而讲知识的现象。

(四)适时适地使用翻译方法。

翻译本身不是目的,通过翻译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不必“逐句翻译”;多数情况下,对重点字词作出解析即可,不必整句整段翻译;需要翻译的地方,往往是有特殊句法的语句;对需要深入处理的语句,翻译至多只是个教学的起点,往往无需翻译(也翻译不出来),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翻译为现代散文,意义虽在,但“情致”却消失了。

(五)强调诵读,意在玩味。

诵读,可以让读者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诵读包含背诵,但能背出不等于诵读。诵读也不一定要延伸到“默写出”。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