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令世人瞩目的长达五千年之久的食文化的文字记录。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宋元时期就已成为大众生活的谚语。
《史记》则记录了2500年前就已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
《礼记》中记载“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反映了中国传统食育家庭教育模式。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饭不因为精致而饱食,肉类菜肴不因为烹调的细致味美就吃得很多。凡是饭因久放,味道变了,鱼烂了,肉腐败了,都不要吃。颜色变坏了不吃,味道变臭了不吃。煮的不熟太生,或过熟太烂了都不要吃。不是吃饭的正餐时间不吃,不照正规方法割肉不吃。放的调味品不适合不吃。肉不要吃太多,不要比吃青菜米饭还要多。只有饮酒没有限制,以不喝醉、不捣乱、不闹事为原则。
除去其中祭祀礼仪的因素外,孔子的饮食主张非常符合养生之道,食物的制作要恰到好处,所吃食物要遵守时间和节气,注重卫生,研究营养,恪守饮食文明。
孟子曾作脍炙人口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的饮食譬喻。
主张“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尧受舜之天下,不以为泰。”
“食治”原则即提出不碌碌无为地吃白饭;
“食功”原则即要以等值或当量的劳动(劳心或劳力)成果养生的食物,他提出“士无事食,不可也”。
“食德”原则即坚持吃大清白之食、符合礼仪而进食。
2012年,卫生部首次发布的《中国儿童营养发展报告》显示,从2005年到2010期间,城市儿童肥胖率由5.3%上升到8.5%。
2015年,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到有14.2%的中小学生属于肥胖。
当前,家庭教育中食育已经成为燃烧眉之急。
定时进餐,专心进餐,适量进餐,细嚼慢咽、不吃零食五大习惯养成对于婴幼儿未来身心健康的意义非凡。
怎么吃?吃什么?
在日本学校或家庭,关于“食物”的主题活动非常多(即所谓“食育”培养),这不仅仅指单纯的餐桌礼仪和食品的营养搭配。
让孩子亲自体验食物带来的快乐!
“食育”不仅仅局限于“吃”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