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育与自然教育、感恩教育、生命教育相结合
——李菁11月学习笔记
自然教育
一位美国作家进行了一项研究,一组小朋友亲近自然,一组小朋友远离自然,多年后远离自然的小朋友出现儿童肥胖、儿童注意力精神不集中、儿童抑郁等症状。
举一个课程案例:
用番薯在日本进行的一次课程,首先在适合的季节种下番薯,到对应时节带孩子去收获番薯,首先孩子们需要思考如何收获,用工具可能会让番薯受伤,老师引导孩子们将水泼洒在地面上,土质变软就可以将番薯拔出;其次回到课堂讲述番薯的好处,经过运动和学习孩子们腹中食物也进行了消化,中午香香的番薯饭会让他们在吃饭的同时记住这个食材。
感恩教育
我认为儿童在食育当中要对各个方面存在感恩之心,比如说立冬吃饺子,首先感恩土壤,感恩风霜雨雪,感恩种植食材的农民伯伯、感恩为他们制作水饺的厨师;吃胡萝卜有助于视力发育,我们制作了“胡萝卜君”,胡萝卜君是一个小超人,小朋友本来看东西蒙蒙胧胧,胡萝卜君变成小超人进入孩子嘴里,然后就消失了,而眼睛变得亮亮的,现在小朋友看到胡萝卜后就说感谢胡萝卜君。
生命教育
我们分为了动植物与生命的关联和自然与生命的关联,把生命、生存、生活和营养、生存、珍惜放在了一起,通过食育提高认知水平,情感水平和行为水平。
孩子参与食谱搭配,激发用餐兴趣
在幼儿园,孩子有时会出现不愿意饮食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可能是不太喜欢吃、不好吃、无食欲、没有喜欢吃的、老师给到一些压力等等,孩子不好好吃饭就会引发膳食结构不合理。
首先要考虑幼儿有没有足够的运动量,孩子运动量少,胃基本上是满的,自然不想吃东西,其次要保证饭菜营养丰富,再者美食不美器,现在幼儿园大部分都是不锈钢碗,自然是不好看的。
分享一个案例,日本大部分幼儿园餐具都是石器或木质器具;在上海一家开创园长工作室的老师,都让孩子用青花瓷碗吃饭,他说孩子基本不会摔碎餐具。
孩子不喜欢吃饭主要是这些原因:第一,强制性;第二,饭菜美食不如美器;第三,运动量不够;第四,吃饭时没有良好氛围。
我们让孩子自己搭配DIY食谱,搭配后请营养老师一周来幼儿园一次,对小朋友的搭配进行点评,下周就会以这个小朋友食谱为主来搭配,小朋友就会很期待,很有兴趣,认为吃饭不是被动吃,是自己有创造在里面,参观访问食物制作,体验操作其乐融融。
设立每个年龄段有大致的食育目标,分为了大班、中班、小班,通过集体进餐,感知摄食的快乐,随着年龄的增加,内容要有梯度变化,追溯和遵循“食”与“育”的汉字意义,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幼儿园“食育”课程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