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寻寻语文阅读中的“三只眼”——李菁11月学习笔记
发布时间:2021-11-3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李菁

【学习文章】

群文阅读优秀教学设计:丁元莉——寻寻语文阅读中的“三只眼”

——李菁11月学习笔记

丁元莉,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语文教师。热爱文学,热爱课堂,酷爱和孩子一起“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2011年荣获成都市第九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比赛特等奖,2015年荣获四川省群文阅读比赛一等奖,并逐渐形成“简洁、明快、含蓄”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好评。《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天地》《让孩子学会发现》等多篇论文发表并获奖。荣获“武侯区青年优秀教师”“武侯区教育科研优秀成果研究员”等称号。

执教年级六年级

群文篇目《叶公好龙》《卖伞和卖鞋》《“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儿子,给我考个零分回来”》

(一)教学目标

1.以多文本的比较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多视角思维的趣味,培养学生多视角思考的意识和习惯。

2.在共读共议共发现的阅读感知中,引导感受具体事物或人物的矛盾点、兴趣点和思考点,以及文字背后的思维视角,发现并认识多视角思考的思维方式,体验多元思维的妙用。

3.联系阅读经验和生活实际,学习迁移运用,体验多视角看待世界的效能。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法”。

在共读共议共发现的阅读感知中,感受多元思维的方式,感知事物、人物的矛盾点、兴趣点和思考点以及文字背后的思维视角,发现并认识多视角思考的思维方式,体验多元思维的妙用。

2.难点:用“法”。

能联系具体事物和生活现象的多元化特征,体验及迁移运用多元思维,运用恰切的多元思维观察和认识事物。

(三)板书设计

寻寻语文阅读中的“三只眼”  

行为←→想法←→思维  

正反、转换、逆向  

……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文,形成“单一视角”。

【环节目标:温故“引”新,引发思考】 

1.请学生读寓言《叶公好龙》,思考寓言的寓意。  

2.肯定寓意价值,引发质疑:对文中的叶公可不可以有其他的看法?  

3.今天,我们就要去尝试寻寻语文阅读中的“三只眼”,说不定会对叶公有新的理解和看法。

(板书:寻寻 三只眼)

二、群文阅读,感知“多元视角”。

【环节目标:品读文本、建立意识、感知语句、体验方法】  

1.出示学习要求,自读文。  

快速浏览并思考:想想列出来的这些人物在这件事中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用文中或自己想到的关键词填表)

群文阅读优秀教学设计展示:丁元莉——寻寻语文阅读中的“三只眼”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感知情况,监控阅读速度,提示阅读方法。  

2.学生互助交流。  

3.学生组内交流。  

4.全班交流补充。

5.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填表,并相机提点:

1)读《卖伞和卖鞋》。  

①汇报第一篇:来看看这张表,老太太为什么会先哭后笑呢?

②来看看老太太一哭一笑的两次神态“变化”,选择自己最拿手的部分来读。

④小结:想的对象转换了,结果也跟着变化了,这就是看待事物的一种视角、一种思维:转换。

2)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①根据表格,汇报第二篇文章,像刚才那样,先说观点,尽量从文中找到依据。

②面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写出了人生第一首诗,母亲说了什么?父亲怎么说的,又是怎么想的呢?(读议结合)

③你更喜欢谁的做法?为什么?

④小结:巴迪既需要母亲正面的鼓励,也需要父亲反面的激励,这两方面缺一不可,互相补充,才让巴迪既没有搁浅,也没有颠覆,最终健康地成长起来。这一正一反,又是我们看待事物的一种视角、一种思维,这样去想,想法就更全面了。

3)比较前后两文思维差异。  

①母亲和父亲的合力让巴迪最终有个好的结果。

②回忆第一篇文章中的老太太最终也有了一个好的结果,开始看待问题的方式让心情不好,就试着重新转换一个方式,结果心情就很好了。这一换,结果真的就不一样了。

③小结:要取得好的结果,可以用不同的思维去想。

4)读《“儿子,给我考个零分回来”》。  

①汇报交流第三篇的发现。

②这父亲的做法真奇怪!父母要让你们考零分的请举手。看看,文中的爸爸真是与众不同啊!

③他是真的要儿子考零分吗?到底怎样想的?文中父亲的愿望和实际的做法完全不同,你们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吗?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思维叫逆向思维。

5)比较前后两文思维差异。  

小结:对不同的人(对象),要根据具体情况,以不同的思维采用不同的方法。

6)表格梳理并统整。  

①仔细看看这张我们共同完成的表。先横着看,再竖着看,你能有什么发现吗?  

②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梳理并强化“三只眼”的代指功效。  

A.先有思维方式,才会有想法,有想法才会有做法。  

B.看待问题可以用正反、转换、逆向的方法去多视角思考。  

C.不同的思维就会产生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想法就会有不同的做法,不同的做法就会有不同的效果。

3回读“旧文”,破“单”树“多元”。

【环节目标:破“单”立“全”,操练运用,形成习惯】  

1.我们具体感受了这些人物的做法、想法和思维。再来看看大家对寓言中的叶公,有新的看法和理解了吗?  

1)转换个视角,我们看到的人就不一样了。  

2)再读一段有关叶公的真实历史记载,你对叶公还有新的看法吗?

2.小结:寓言是假托一个人去讲明一个道理,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寓言故事而否定一个人,要全面地去看待才行。寓言的寓意对我们的警示是肯定要牢记的!但现在看看,即便是有固定说法的寓言,我们都可以多些视角,多些想法,多些启示。

4古诗总结,拓展迁移。

【环节目标:回顾旧知 总结课堂 迁移拓展】  

1.读《题西林壁》,发现并着重读出诗中暗含的视角。  

2.总结:在生活中、在语文阅读中,如果我们经常找到并运用“三只眼”,这样多视角地看待事物,就有更多的情趣和意思了。  

3.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类事情或问题呢?学会发现并运用这些思维视角,找找看吧。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