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会认“魄、颓”等11个生字,会写“抑、龟”等15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怂恿”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重要内容。
3.借助资料,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我”迟迟没有开口向母亲要钱买书地原因;通过环境描写,体会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感受母亲的辛劳。
教学重难点:
借助资料,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我”迟迟没有开口向母亲要钱买书地原因;通过环境描写,体会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感受母亲的辛劳。
教学准备:PPT、板画、课前学习单、课前观看《朗读者》20170415。
一.导入
1.同学们,2017年,68岁的梁晓声受邀来到了《朗读者》的舞台,在节目中,他深情朗诵的,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课文。指名读课题——《慈母情深》,情之深,读得慢一点。饱含深情地读,请你来。把自己的感悟带进去,齐读课题。
2.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快速地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事?(板书:要钱买书)
3.问母亲要钱买书,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为什么会让梁晓声难以忘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中。
二.学习1—5小节
1.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青年近卫军》(图片),前苏联作家法捷耶夫创作的长篇小说,充满了正能量和英雄气概,受到了广大青年的追捧,梁晓声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出示:“但我想要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失魂落魄。””失魂落魄“是什么意思?请你想象一下,作者想得失魂落魄会是什么样的?
2.作者对于拥有《青年近卫军》充满了渴望,(板书:渴望买书)可为什么迟迟没有开口问母亲要钱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1-5自然段,找找答案。
【1:书太贵】
“这本书的书价是一元多,而当时母亲的月收入才27元,这笔钱太多了。”
同学们,要知道在那个年代,1元钱可以做许许多多的事情。谁来说说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1元钱可以买10斤小米;1元钱可以买一条2斤多重的大鱼,一元钱可以买一斤多肉,一元钱可以买几十斤黄瓜。)在那个艰难的年代,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一元钱是多么重要啊!一元钱可以让母亲地工作减轻母亲地负担,一元钱可以让弟弟妹妹吃饱穿暖。想到这,年少的梁晓声怎么还能轻易开口向母亲要钱呢!
【2:懂事】
“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我这么多钱。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
这一元多钱,对于家庭来说,是一笔巨款。梁晓声从小就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他知道家里的情况,从来没有提出过过高的要求。
【3:家境贫寒】
“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去了。”当时,家里已经很穷了,全家人的首要任务就是先把肚子填饱了,没有闲钱买书。
3.家庭的贫寒、书本费用的昂贵,让懂事的梁晓声内心十分犹豫,迟迟开不了口,他放弃了吗?(没有)
出示句子:“在自己对自己的怂恿之下,我来到母亲上班的地方,向母亲要钱。”(“怂恿”红色)有哪位同学知道“怂恿”是什么意思?(“怂”是惊慌的意思,“恿”是古代“勇”字的另一种写法。意思是从旁劝说鼓动。想象一下,当年梁晓声为了这本《青年近卫军》自己怂恿自己呢?
过渡:在经历一番思想的挣扎之后,对买书的强烈(指板书)愿望终于驱使着他第一次来到了母亲为我们挣钱的那个地方。
三.学习6—9小节
1. 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请同学们默读第6—9自然段。圈画关键词句,写下你的想法。
2. 学生交流。
【1: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低矮、压抑
你知道“压抑”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在这里工作会觉得情绪非常低落,有种喘不过气的感觉。相机教学生字“抑”,本义是按、压的意思,用手按一人使其跪下的意思。书写时注意,左侧提手旁,右侧与“卯”不同,少了一撇,高低错落。跟老师一起写一写。(左侧提手要挺直;中间部分没竖撇;右侧单耳须站稳;左中右,要匀称,高低错落才美观)
【2.这里只有不足二百平米,四壁潮湿颓败。】潮湿、狭小、拥挤
同学们,我们的这一间教室就有( )平方米,我们四十多位同学坐在其中,下课走动时都会觉得拥挤,更何况厂房里还要摆放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和一堆堆的棉胶鞋帮。这样的空间太拥挤了。
【3: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闷热
拥挤的环境、炎热的天气、炙烤的灯泡,使作者感受到这个工作环境太恶劣了。
【4: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噪声大
震耳欲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这噪声让你感到——耳朵都快震聋了,心情十分烦躁。
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说话自然而然会很大声。
3.再来读读这段文字吧,你又有什么发现?——七八十。
出示三句话:
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
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当你读到反复的七八十,有怎样的感觉?(恶劣、压抑)
4.今天的母亲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着!
昨天的母亲又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呢?
明天的母亲还将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呢?
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度一日,母亲都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
5.同学们,作者以如此朴素的文字,向我们还原了母亲工作的环境,让我们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母亲为了养育我们付出的艰辛。
6.这是梁晓声第一次走进母亲工作的厂房(板书:初入厂房)看到这样的环境,此时此刻,年少的“我”内心五味杂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文本,写下“我”内心的五味。【随文练笔】
学生书写、交流。
四、提炼下文脉络
这就是环境给人带来的冲击,文中的人物形象也渐渐清晰,接下来小说会有怎样的情节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剩余的内容,用小标题的方式来概括一下。
学生交流:寻找母亲、向母要钱、母亲塞钱、最后怎么样了?“我”买了水果罐头,母亲又凑钱给“我”,我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本《青年近卫军》,我们可以怎么概括——如愿买书。
看着板书,我们能够清晰地发现,渴望买书是整件事的——起因;要钱买书是——经过,最后如愿买书是整件事的——结果。(相机请学生板书)
五、总结
同学们,经典课文需要我们一遍遍地走进,课后请大家继续品读课文,抓住接下来情节,写下你的感受,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