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文本 水到渠成——随文练笔的课堂实践
统编版教材关注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如何理解语言文字并加以利用,转化成自身的语言输出,是语文课堂应该关注的重点。因此,语文课堂应以教材为载体,引导学生破解其中的语言密码,并加以模仿,完成语言的内化。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童话故事单元,语文要素之一为“能续编故事”,学生在单元学习中已经明确童话故事鲜明的特色之一——有趣的重复,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不断重复的“划火柴”的动作,《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中重复的“胡子被拿到,有了不同用途”,《小狗学叫》中重复的“小狗向不同动物学叫,导致不同的结果”,学生读来兴趣盎然,这也正是童话故事的魅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把握故事结构的基础上,以表格来呈现故事的情节,更加直观和清晰。“小狗学会叫了吗?选择一个你喜欢的结局继续编下去,当然也可以自己创编结局。”学生热情高涨,利用故事结构,新增自己喜欢的角色,一个个有趣的结局在笔端缓缓流淌出来。他们有的模仿故事的表达方式,有的则大胆创新,将猎狗与小狗的对话写得有声有色:
“啊?你竟然不会叫?”猎狗仿佛听到了一个天大的笑话,笑得在地上打滚。
小狗急了:“我会叫的,你听——喔喔喔——咕咕咕——”
听到这里,猎狗笑得更大声了。
“我来教你吧,狗应该这么叫,”猎狗清清嗓子,“汪汪汪——”一阵清脆有力的声音在树林里回荡。
小狗眼睛一亮:“我来试试!”
学生的创作也令人眼前一亮,他们甚至学会了课文简明的段落形式,一句话就能成为一个自然段。一切创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这个“破译密码”的过程充满乐趣,随文练笔更是让他们成就感满满。因此,认真研读不同的文本,找到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其中“奥秘”,整个过程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课后,我设计了童话故事“每日一讲”,每天利用课前五分钟,请一名学生上台讲故事。听着讲听着,有的学生已经能猜出接下来的情节了,这种预测和续编的能力,让他们越发喜爱语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