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汪曾祺,是不记得在哪儿看到过的,他写的关于栀子花的一段话有趣,有个性。文字简单,却令人印象深刻。
最近,又翻了一翻《食事》,“一支淡笔书写出存留心间的人间至味”,是这本书封面的一句话。我在想,如果汪老放在今天,是否也可称作是一个美食博主?
现在各类自媒体风行,美食类的内容层出不穷,常见的是以极其诱人的图片、夸张的文字来造成视觉冲击,刺激大众食欲和消费的冲动。但读《食事》时,心里却是另一番感受。里面的食材,稀松平常,黄豆、豆腐、土豆、栗子、米线……没有配图,只有一段段温暖朴直的文字。一种食物有一种食物的风土人情,更有文化人的生活乐趣。
书中还有一篇文章叫《昆明的吃食》,介绍了一位堂倌,这位堂倌能够十分能干,一个人照顾两层楼的客人,客人点了菜,他不用写菜单也能记得清清楚楚,听到厨房里锅铲敲炒的声音,就能知道什么菜已经起锅,立刻去端菜。客人吃好,他早已在心里把账算好,给帐桌的报钱数。汪老说:“他的手、脚、嘴、眼一刻不停,而头脑清晰灵敏,从不出错,这真是个有过人精力的堂倌。看到一个精力旺盛的人,是叫人高兴的。”
另一篇叫《萝卜》的文里,他写道:“萝卜极脆嫩,有甜味,富水分。自离家乡后,我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萝卜;或者不如说自我长大后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萝卜——小时候吃的东西都是最好吃的。”
“小时候吃的东西都是最好吃的”,是啊,任何东西,加上“小时候”这三个字,都会变得意义非凡。食物如此,地方如此。就比如,那一碗有浓厚闽南风味的米粉汤。现在,我妹不在家生活,也常常问我爸妈,有没有米粉,给她寄点过去。
书中还详细列出了许多菜的做法,看着看着,有点饿了,拆了两包小饼干配着书看。突然想到,带着学生一起读这本书,会不会让他们对食物有更深的了解,更感兴趣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