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随文练笔”指导的原则及方法——李菁12月研究随笔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提高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使之适应终身学习与生活的需要。
2、研究设计出“随文练笔”的练习体系,让学生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爆点,有效启动学生的练笔欲望。
3、在指导随文练笔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
4、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积累感情精彩而丰富的语言材料,储备多种语言模式的习惯。
5、改变教师作文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指导学生随文练笔的能力。
二、课题实践的方针:
“手边之石亦可攻玉”“随文练笔”就是在潜力领会教材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汲取养料,将阅读材料作为开启写作材料的钥匙,为学生开拓一条写作之路。它不同于单元作文训练,而是紧随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写作训练。为此我们提出了“读为基础,以读带写,读中学写;以写促读,写中知读;亦读亦写,联读悟写。”的方针
三、实施“读写结合”的教学原则
1、分解性原则。
在进行随文练笔训练时,应根据一单元阅读和写作的训练重点,确定随文练笔的阶段目标,渗透某个要点和某种写作技能。当学生掌握了这一阶段的目标之后,再确定下一阶段的训练目标,达到实现单元阅读与写作的整体训练目标的实现。
2、练习性原则
田本娜说:“语言文字这一工具,必须由学生自己去掌握。阅读教学过程应该以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为主。”在教学中,我们一定面向全体学生,把大量的有层次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贯穿教学全过程,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去总结,用学生的多读、多想、多说来改变我们“以讲带读”、“以讲代读”、“以导引读”的旧有习惯。要创造机会,让学生经常随文小练笔,将“读中学写”落到实处。
3.整体性原则。
小学语文课文为我们的训练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它具有典范性和时代气息,文质兼美,很受小学生的欢迎。每一篇课文,既是一个整体,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贯彻整体性原则,把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看作一个整体,按年级段要求完成读写任务;把听说读写看作一个整体,用学生主动读书带动其他能力的形成;把字词句段篇看作一个整体,全面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一册书,一个单元,一篇文章,他们是一个整体,同时又是更大整体中的部分。只有着眼整体,视野才能更阔,目标才能更清,而扎扎实实地抓好了部分,才能完成各个阶段的教学任务。
4、创新性原则
叶圣陶说过:“教材只是提供一个范例。”教师的“教”只是为了“不教”。课题实验中,我们确定随文练笔的落点选择时,要坚持遵循创新性原则,围绕“单元训练整体目标”把学生发现、探索知识的过程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对于低、中年级学生,我们主要进行仿写训练、改写训练、扩写训练等。在进行仿写训练时,主要从结构、表达方式上让学生仿照典型段,通过写人类、叙事类、状物类、写景类等练习,并把各种结构形式渗透其中,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到仿写片段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改写即围绕课文中心重新选材进行写作,或改变原文中心进行写作,或改变原文结构进行写作,主要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度;扩写是指导学生把读过的句子、段落加以扩展、充实,根据教师提供的感知材料进行描写,或是根据故事结尾提供的线索把故事延续下去。通过扩写练习,让学生把简单抽象的东西写的具体、生动、形象,主要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对于高年级要加强拓展性的训练,引导想象,写出有个性的、有思想的练笔短文。
四、把握“随文练笔”的教学方法
1、注重语言的理解和表达的训练。进行“随文练笔”理解是关键,表达是难点,学生随文练笔的过程由“理解——口述——练习——反馈”四步构成。
2、 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层练习。各阶段的训练各有侧重,但也注意了内容之间的连贯和年级之间的衔接。
3、 随文练笔”与单元作文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作文训练序列。进行“随文练笔”时,一般应紧扣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设计相应的练习点,为提高本单元的习作水平作铺垫。把本单元的作文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分解式片断训练,然后再在作文教学中进行综合性训练。把两种训练互相渗透,融为一体。
4、把好“三个一点”促进练笔高效生成
①内容实一点。即立足课本,深入课本,训练点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②形式活一点。在读写过程中,可配合表演、讨论、竞赛及朗读等,以唤起学生兴趣。③鼓励多一点。“人都有渴望别人赏识的愿望”赞赏和鼓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