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中的“无沟通对话”
其实每个人说话做事都有他自己的逻辑,都合乎他自己的“道理”。极端点说,即使是胡言乱语,也必有其“胡言乱语的逻辑”,也有一定的规律。一个人在那里说话,其他人听到了,如果拒绝深入了解说话者的逻辑,则无论其他人做出怎样的回应,或者不回应,他们与说话者都是“两股道上跑的车”,没有什么实质上的联系。我们称这一类对话叫“无沟通对话”。
教师上课与学生的对话,也常见此种情况。比如上述案例中的小男孩,教师如果没有深入了解其“逻辑世界”的愿望,很容易将他的发言看作“胡说八道”,甚而至于看作“诚心捣乱”。这样一来,师生对话就成了“分别自言自语”,似乎在对话,其实没有任何交流。
能不能尊重一个个学生的“逻辑世界”,有没有探究这些形形色色的“逻辑”世界的愿望,是传统教书匠与现代教师的一个重要差别。事实上我们的多数老师并没有此种愿望,他们和学生对话,要求的是“你说的话最好正是我想听到的”,至于你的真实想法、你的个人逻辑,我不感兴趣。
(《教与学的秘密——解读佐藤学的课堂教育观》,第13.14页)
在辩论场上,“无沟通对话”的现象是及其普遍的。在多数观众的眼中,正反双方争锋相对、唇枪舌战,场面热闹非凡,就能算作是一场精彩的、深入的辩论,但事实并非如此。
我在大学打过辩论、评过辩论、办过辩论,对辩论略有了解。就我看来,我所经历的这些辩论更像是一场场“表演”:赛前准备的内容占了七八分,临场发挥的部分少得可怜。赛前一两个星期,参赛双方就能拿到各自的题目,针对题目确定三个论点,根据论点,四个辩手分别写出一辩稿、四辩稿、二三辩攻辩稿,最后确定自由辩论的问题和防守的注意点。
比赛中,因为多数辩手的知识储备不足、临场反应不够,所以大多不会根据现场的情况调整自身的发言。开篇立论、二三辩攻辩、攻辩小结、总结陈词等环节就成了“念稿子环节”,更有甚者,在自由辩论环节都能“念稿子”。怎么念?赛前准备好问题和针对这个问题的解释,一个辩手在比赛中抛出问题后,不管接下来对手怎么回答,下一个辩手站起来念事先准备好的解释就可以了。在观众看来,正反双方你一言、我一语,好不激烈。可现实呢?正反双方只是围绕着自己的题目,各自唱戏罢了。
少数素质较高的队伍可以在赛场上有更高比例的临场发挥,但也免不了“无沟通对话”。因为在赛前深受己方辩题的“洗脑”,各个辩手打心眼里“不认同”对方的题目,部分投入的人更是会产生“只要是对方说的就都不对”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辩论就只剩“辩”而少了“论”。双方各执一词、毫不相让,偷换概念、浑水摸鱼、强词夺理、装疯卖傻……使出浑身解数也要把对方拉进沟里去。这样的比赛有观赏性和娱乐性,但终究少了几分理性的思考与深度。
辩论不应该是非黑即白的,打比赛也并不仅仅是为了争一个是非对错。辩论的双方更应该以理服人,能主动地、深入地了解对方的“逻辑世界”。以客观现实为基础,正反双方针对一个问题进行理性地分析与交流,最终达成某种更高层面上的共识,这或许才是辩论的意义所在。两个自说自话的人辩不出一个真理,只有相互理解、互相尊重、真诚沟通,真理之光方能闪耀。
说是辩论,现实中的一些课堂又何尝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