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育:最生活的自然教育(节选)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我们身边的食育,到底这些经历着的日常,怎么加入教育的思维。
记得有给大家提到一本绘本,叫《荷花镇的早市》,讲的就是小男孩阳阳回家乡逛早市的情景。对于现在的城市孩子而言,大多并没有见过我们平常吃的蔬菜、瓜果是如何从地里生长出来的,甚至因为现在生活条件的富足,我们买回家的食物大多是已经经过加工的,如切掉萝卜缨的干净胡萝卜,切成块的整齐鱼肉。食物自然的样子已经被进行了“可食”与“不可食”的区分,但自然的食物真的是这样么?或者说我们食用的部分与整株植物的关系是怎样的?不同食物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同样一种食物如何分辨其水分、成熟度等等不同的属性?
这些问题对于不经常逛早市、菜市的成年人来说,可能都会支支吾吾,但是对于经常逛早市的孩子来说,估计也能略知一二。可惜的是我经常会逛早市、菜市,在早市、菜市上见到的孩子并不多,家长处于各种考虑没有让孩子参与家庭采购食物的过程,而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孩子教育中一个非常好的契机。我们来一起粗略的估计一下孩子可以在逛早市、菜市中能感受到的东西:
首先刚才已经提到可以在购买的过程中观察到自然食物的方方面面,这不但会让孩子与自然的关系有所改善(自然教育),也会让孩子感受到自然的色彩、形状、质感,丰富对这些审美属性的理解(审美教育);
其次,如果能坚持带孩子去早市、菜市,孩子可以通过售卖蔬菜、水果、海鲜的不同,感受到季节变换对于当地物产的影响,也可以对本地的自然物产有更深一步的了解与印象(自然教育),以及联系本地一些文化习惯建立基本印象,如端午节前卖粽子、艾蒿(本地文化传承);
还有食物的价格,不同的产地和不同的生产方式、卖相等等都会有影响,孩子会直观地感受到小农生产和工业生产的区别(经济教育);在买卖过程中成人的沟通模式,对孩子社交成长也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交教育)。
最后,如果孩子自主地采购,会更大可能地参与到后面食物的烹饪方式或储存中,考虑到菜市场大部分是新鲜的粮食瓜果,孩子可能就在无形中形成更偏好自然食材的习惯,也更大可能习得照料自己生活的机会。
感想:食育或者食物教育,听起来确实像一个专门造出来的晦涩词,感觉是个很专业的事,是个在学校学习的事,但要我来说,食育最好的场所就在家里,而且平凡得每个人可能每天都经历着。可是我们都知道,每天都在走路并不代表你知道怎么运动、身体平衡协调和保持健康。我们只所以引入这个词或者尝试去归纳或创造一些做法,无非是希望在每一天和食物打交道的日常里,插入教育的目的、思维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