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成尚荣《倾听、教育的另一种言说》人民教育.2004(24):8-9.
发布时间:2022-03-09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徐振红

倾听,教育的另一种言说

                                    成尚荣


       倾听,古已有之,并不是新鲜的概念,它早就存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中。但是,今天,倾听已成了新课程改革的关键词。这是因为,时代和改革给它注入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因此,如果我们对它的认识还只停留在表层,那么倾听就有可能成为一个空泛而乏味的口号。我们应该加以追问。

一、追溯倾听的原由:学生的内心世界十分丰富

老师们说,教育从倾听开始。质朴的话语中透出教育的哲理:教育必须倾听,倾听意味着教育的开端,在某种意义上,倾听就是一种教育的言说,甚至就是一种教育。教育为什么要倾听,为什么要从倾听开始?究其原因,这是基于对学生、对教育教学本质意义的认识。

      首先是对学生的认识。“儿童”的概念曾被淹没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之中,也曾被界定为“一块白板”或“一张白纸”。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终于重新认识重新发现了儿童:儿童不是白板,不是一无所有的,而是非常富有的;教育不能随心所欲在上面“做成什么样式”。而应顺其势而引导之、培养之;儿童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具有独立的存在价值。因此,教育绝不能只根据成人的意愿,而要首先了解儿童,了解他们已有的经验和基础,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要,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和认知风格。可以这么认为,了解是教育的第一环节,而倾听则是了解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我们完全可以这么判断:倾听是对儿童观的把握,是对学生的尊重,是对教育教学要义的领悟。反之,不善于倾听,甚至拒绝倾听,就会失去了解学生的机会,失去教育教学的前提和根基,教育就会变得虚无缥缈,成为无的放失的无意义行为。

        其次是对教育教学本质的认识。教育教学绝不是教师单项的灌输、简单的告诉和重复的操练。教育教学是在教师引领下,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过程,因此,教育要走向对话。所谓对话,是双向的、互动的、平等的。对话平台的两边分别是教师和学生,平台的主人的主语是“我们”而不是“我”和“他”。对话要从了解对方的意图开始,这就首先倾听对方的话语,从中寻找共同的话题,决定讨论的方向和内容。不去倾听。就失去了对话的基础,失去了对话的意义,对话几可能成为“独白”。甚至是单方的“训话”。因此,我们可以说,对话是从倾听开始的,倾听是对话的前奏,没有倾听就无法对话,也就无所谓教育,无所谓教学。

如今,我们倡导教育的倾听,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有人说,中国教师不善于倾听,其实,中国文化一直关注“听”。孔子对学生的教育,就是先听,后循循善诱。但是,不知何时,教师开始不听了,不屑听了,不会听了。究其原因,在于教师的权威意识造成的话语霸权,消解了学生倾听,表达的欲望,堵塞了了解学生与学生沟通的渠道。中国教师要做善于倾听的人,从倾听开始学会教育,这不仅仅是对年轻教师的要求,也应成为所有教师的共同追求。

二、追思倾听的内涵:方式中透出的教育品质、智慧和意义

       毋庸置疑,倾听首先是一种教育行为和教育方式。所以它是具体的、可观察的、可操作的,并不虚无缥缈。当下,我们较多地关注和讨论倾听的理念,引导理解的深入,这当然很好,但在不自觉中,使倾听神秘了、复杂了, 甚至虚空了,教师们难以捉摸。其实, 倾听很简单, 就是静静地、耐心地、认真地听,不急不燥,不打断,不忙于下结论性判断。因为这是一种方式,所以不能当作教学的一个环节;因为是方式,所以它是弥散的、渗透的,运用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始终伴随着倾听,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过程就是倾听和探究的过程。

        方式离不开理念的支撑。倾听的方式折射出教育理念,表现出教师的教育品质。其一是尊重。尊重是人性的起点。尊重比什么都重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尊重学生开始,尊重不妨从倾听学生的倾诉开始,教师的倾听,常常使我们有美妙的想象:认真,微侧着头、脸上带者微笑,给学生以尊重、鼓励、赞许。其二是信任。尽管学生言说时,不流畅,不清楚,不准确甚或有错误,教师只是耐心地、专注地倾听。这是宽容,是信任,也是一种乐观的期待。教育亟需教师对学生的宽容和信任,期待的目光和神情定会感染学生、感到学生。其三是虚心。学生不仅仅是受教育者,对话的平台是用民主、平等的砖石搭建的,其中透着教师把自己当作受教育者的理念,折射着虚心听取意见的品质。倾听是教师的一种品质。教师的这种教育品质使教师更像学生的知心朋友、可信赖的伙伴、值得尊敬的长者。

        倾听中透出教师的智慧。倾听的核心是思。教师倾听时,只是伴随着观察、辨别、判断、选择。倾听中,教师的外表是从容的,而脑海里是不平静的,在最短的时间里内,甚至在瞬间必须作出教育的决定,或是肯定后的点拨,或是以此展开的讨论,或是片刻沉静中的回味、思索,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借题发挥,总之,无不闪现着教师的教育敏感、教育机智和教育艺术的光彩。有时,倾听本身就是处理教育事件的艺术智慧。缺乏思维的倾听,就失去了意义,失去了活力,最终成了空壳和形式。

从表面上看,倾听是被动的,而对于有教育意识和教育智慧的教师而言,倾听则是一种主动的行为,他们把倾听当作自己的责任、当作教育的契机,因而,从面上,倾听是接收过程,但对于善于倾听的教师,倾听则是接收和输出相融合、相交替的过程,倾诉者在倾听者情绪感染下也会成为倾听者。这种倾听、倾诉的互置,形成了对话的平台,此时,倾听真正成为心灵的沟通。我们不妨把对话与沟通当作是倾听的最高境界和目的。其实,教师和学生就是在倾听与倾诉中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生发了教育的意义。

三、追寻:倾听的多种视角

        倾听应真实和真诚,不应作秀,不应虚伪。如果视倾听为形式、为被动、为不得已而为之,那么倾听者可能表现为心不在焉,或是摆出姿势。此时,倾听者吸收休息的器官实际上都已关闭,而倾听者则可能不是“倾听”。真诚的倾听者才可能是优秀的倾听者。

倾听不是孤立的。倾听这一方式,要伴之以观察、思考、讨论、选择、设计等其他各种教育方式和行为。因此,不要就倾听讨论倾听,而应在教育过程中对其进行观察、加以综合运用。

倾听不是万能的。以往忽视了倾听,轻视了倾听,如今我们关注倾听、倡导倾听,但有时又在自觉不自觉中夸大了它的作用,似乎教育教学中的一切问题,至少是一些问题都是可以通过倾听来解决的。其次,教育中所有方式和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都要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倾听更是这样。

        倾听不是单向的。即倾听不只是对教师的要求。我们还应关注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倾听品质。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不少学生不愿倾听、不会倾听。其中不乏以下原因:一是心浮气躁,二是未能形成良好的习惯,三是教师没有严格要求和训练。我们应把学生学会倾听当作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只有学生学会倾听了,师生、生生对话才可能实现。

倾听的对象不仅仅是人,还应善于倾听文本与环境所表达和传递的信息。我们阅读文本,实际上就是在与历史对话;和环境互动,就是在与环境对话。当学生专心致志地阅读文本时,他就会从文本中听出思想的声音。倾听环境亦然。

倾听之后教育决策转换的时间和方式应是多样的,可以上即时的,也可以是隔时的;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甚至倾听以后并不一定要做出决策。这样,倾听不落教育痕迹,却在学生的发展中打下了烙印。这种开放、多元的倾听后的处置,使倾听更灵活、鲜活。

倾听,是教育的一种言说,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在倾听中,你会听到学生心灵的诉说,听到素质教育之花开放的声音,听到现代教育前行的脚步声,那时,你会享受教育的幸福。

                                                                                                                                             (摘自《人民教育》2004第24期)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