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吴卫东《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实践探索》[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1(12):13-14.
发布时间:2022-03-1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黄方圆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实践探索 

吴卫东 (高邮中学,江苏 扬州 225600) 

摘 要:听力和理解是倾听能力的基本要素。不同学生的听力和理解存在着差异,语文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听 力和理解存在的差异,采用相应的方法来培养、训练其倾听能力,促其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善于倾听,从而提高 倾听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课堂效率。 关键词:语文教学;倾听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010X(2011)12- 0013- 02

倾听是对信息的高效接受。它相对于听,有更高一级 的要求,是对有声语言的感知、理解,往往包含着复杂的智 力活动,因此,与听者的知识水平、智力素质、生活阅历、人 文修养等有着密切联系。倾听能力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 主动、耐心地听别人讲话的能力;二是理解他人口语表达 的信息,并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的能力,因此,听力 和理解是倾听能力的基本要素。不同学生的听力和理解存 在着差异,听力和理解能力强的学生能在瞬间捕捉、筛选 信息,并随即展开联想、想象,形成个人评价;听力和理解 能力不强的学生常常会遗漏一些要点,不知别人所言,更 谈不上个人评价。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学生听力 和理解的差异性采用相应的方法来培养其倾听能力,促其 懂得倾听、乐于倾听,最终善于倾听,提高倾听能力。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于倾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上不难发现,内容 枯燥乏味,学生容易走神,昏昏欲睡,听得不认真;趣味盎 然的课堂,学生就会听得津津有味,欲罢不能。因此,无论 是论述文还是应用文抑或文学作品的教学,我在备课时都 十分注意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常据文本体式和学生需 求去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创设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境以激 发学生倾听的欲望。比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专题一 “科学之光”安排的基本是说明文,所选文章既有说明事物 的,也有说明事理的;既有说明单个对象的,也有说明一类 对象的;既有传统的,也有体现了现代说明文写作特点的; 既有平实的、典范的,也有文艺性比较强的。选文丰富多 彩,涉及各个领域,可读性强,尽管这样,但学生阅读兴趣 依然不高。如果只是上成一般的科普课,学生可能兴味索 然,认真倾听的大概寥寥无几,要想提高教学效益、取得预 期的教学效果是非常困难的。陈树元老师认为,“趣学趣 教,讲究学法,对学生能力的形成,对走出说明文教学的低 迷,是很有意义的。”[1]因此,教学时只有调动学生学习说明 文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他们才会想听、爱听,听得持久、听得专注、听出味道。 以《斑纹》为例,该文通过对形形色色的斑纹的描绘, 叙述了大自然和人类社会许多奇妙的现象,并对主宰这一 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我在教学时首先问学生:你们 在生活中见过斑纹吗?学生一下子来了劲,你一言我一语, 说了很多;接着我又问,你们知道这些斑纹有什么作用吗? 学生踊跃发言;然后乘势引导学生走进周晓枫笔下的斑 纹。课上我还找来文中所提到的蛇、蓑鱿、鲑鱼、鹰隼、长颈 鹿、豹子、斑马、老虎、烧裂的陶碗等大量实物或图片资料, 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整堂 课学生听得投入、仔细,情绪饱满,互动积极。 

二、明确要求,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倾听 有一次我教学《罗密欧与朱丽叶》,布置了一道作业, 要求男生以“我是罗密欧”开头,女生以“我是朱丽叶”开 头,联系节选部分,概括二人的性格特征,特别注意他们的 情感变化。结果在交流的时候,好多同学立足于原著的故 事情节,而忽视了节选部分的文字。我在“教后记”里反思: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可能与我没有明确相关要求 有关。这里的要求就是课上要让学生知道听什么、怎么听, 听后要做出哪些反应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知道 怎么去听。 怎么听,我一方面给学生做示范,因为榜样的力量是 无穷的。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无论学生发言的质量如何,我 从不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并通过点头、微笑、目光交流、 手势、语言应答等不同方式对其做出回应;另一方面把自 身的体会告诉学生,倾听要努力做到“四心”,即:虚心、用 心、细心和耐心,进而让学生明白:倾听是一种学习,一种 沟通,一种尊重,倾听能使我们博采众长,触类旁通,弥补 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萌发灵感,还能使我们 养成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所以讲课时,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听清我或者其他同 学在说什么,需要倾听者做出哪些回应等等。我经常提醒学生:“听清我提的问题。”“认真听其他同学在说什么。” “听别人朗读课文,读错的地方如字音、断句等提出来”、 “认真听别人发言,听他有什么地方讲得不妥”、“其他同学 的发言你认为有没有道理”、“认真听其他同学发言,听后 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等等。 明确了要求,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听得 更有针对性了。我欣喜地看到:现在的语文课上,当一个学 生发言时,课堂瞬间就会安静下来,有时候后面的学生发 言,前面不少学生都会不自觉地扭过头来,目不转睛地看 着发言的学生,聚精会神地听他(她)发言,用心捕捉每个 细节,生怕遗漏了重要信息。以前那种闭目养神,或只顾 做自己的事情,或窃窃私语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现象 陡然不见了。

三、科学训练,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 

(一)结合“阅读与鉴赏教学”训练倾听能力。 1.课内阅读教学。课内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 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 过程,对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听记训练。着重培养学生一边倾听一边思考一边记 录的能力。口语表达具有转瞬即逝的特点,在倾听活动中倾 听者吸收的是声音信息,存留时间短暂,倾听时的思维活动 要求是快速的。因此,我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带着问题积 极、认真、有目的地听。在教学时,有意识地把重点问题多次 重复,加强重音,放慢节奏,让学生能有效地进行记录。 (2)听答训练。课前根据文本内容、学情等精心设计问 题,课上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适时提出问题,学生根据所 提内容或者一对一,或者一对多,或者群体回答,有时师问 生答,有时生问生答等,主要培养学生倾听的记忆力和理 解力。学生要准确、到位回答,首先必须认真倾听,否则会 答非所问。这种训练方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用得最多。 (3)听述训练。主要方式有听后详述、概述、综述,侧重 训练学生倾听的理解力、筛选力。这种训练可以使刚刚接 受到的信息引起的暂时神经联系得到强化,加深印痕,防 止遗忘;同时也可以调动有意识听记的积极性,提高倾听 素质。在教学《唐诗宋词选读》引导学生鉴赏诗词中的名句 时,适当地点拨后,及时让学生对我刚才讲的内容概述一 遍,并合理组织成一段连贯的鉴赏短文;学习小说时,安排 学生复述是常见的语言实践活动,往往是第一个学生复述 过了,又安排第二个学生补充复述或者评价前面学生复述 质量的优劣等。 (4)听辩训练。听辨是倾听的最高层次,只有听中思 考,才能分析和判断别人的观点,明确别人的不足之处,同 时吸收别人的优点,才能更好地进行反驳。而要想在争辩 中驳倒对方,就要做到有理有据,完善自己的表达,让人听 得清楚、明白。这种听辨训练既可以与“阅读与鉴赏”课结合起来进行,也可以与“表达与交流”课结合起来进行。如 教学《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让学生辩论:如果你是爱斯 梅拉达,曾被副主教克洛德指使的伽西莫多劫持过,你在 伽西莫多遭受鞭刑,被打得死去活来的时候,你还会把水 葫芦送到他的唇边吗?学习《雷雨》时,让学生就周朴园对 鲁侍萍到底是真情还是假意展开辩论等等。 2.课外阅读活动。课外阅读活动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延 伸和拓展,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要强调的是课外阅读活动 也为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空间。 我经常安排学生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 论会等,在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能力、分享阅读乐 趣的同时也有意识贯穿听记、听答、听述、听辨等训练。 

(二)结合“表达与交流教学”训练倾听能力。 1.写作教学。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 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 过程。写作教学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写”的能力,如果能与 “倾听”能力训练结合起来,能很好地以“听”促“写”,增加 写作的趣味性。 (1)听改训练。作文课上,我有时给学生读或者让学生 读一篇有问题的作文,让学生听后指出缺点并提出修改意 见。亦可把学生分组,让每组组员依次读自己的作文,其他 组员听改。 (2)听评训练。类似于听改操作,不过侧重于对作文的 评析,作文评讲课上用得较多。 (3)听感训练。学生在听完作文或者其他的材料之后, 让他们结合所听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想。 2.口语交际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应注重培养人际交往 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必修四“走进语 言现场”三个板块时,我把《不自由,毋宁死》、《奥林匹克精 神》、《作为偶像》、《白发的期盼》等课文作为训练口语能力 的材料呈现出来,分别侧重用演讲、问答、辩论等基本形式 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把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和口语交际能 力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总之,倾听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修养,更是一门艺 术。语文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指导 得法,措施扎实,那么学生的倾听能力就一定会逐步提高, 口语交际能力也必然会上一个新台阶,课堂教学效率的提 升就不是难事了。 

参考文献: [1]陈树元.如何确定说明文的教学内容[J].北京:中学语文教学 2011,(4):9~10. 【责任编辑 牛宾国】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